我的盆景花卉情结
( 2025-09-06 11:06:38)
○林煜琮
一路走来,有些喜欢会一直留在心里。对我来说,摆弄盆景、养花种草就是这样的存在。这些花草带给我最简单的快乐,也寄托着我的憧憬,渐渐成了生活里离不开的一部分。
犹记得少年时与盆景初次邂逅的那个午后,在陆丰新华书店内,《岭南盆景》的彩页在阳光反射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书中那些定格于方寸之间的山水意境——虬枝遒劲的古松、嶙峋奇崛的瘦石等,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盆景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每一处细节都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敲打着我的心门,让我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当指尖划过书页的刹那,仿佛有穿越千年的古老召唤,在二十岁的胸膛里点燃了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自此,与盆景的缘分悄然生根发芽。
初次尝试制作盆景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在陆城人民路建材店徘徊良久,最终咬紧牙狠下心,用半个月的生活费换回十几块大小不一的英石。灰黑色的石体上,蜿蜒的雪色纹路恰似冬日里冻结的溪流,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另外,我精心筛拣出洁净圆润的白石子,按照精确的比例将其与水泥调配好,再将小钢筋与纤细坚韧的铁线交织固定,凭借着十足的耐心,搭建起稳固的结构。完成后,我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静静等待了两三天,待水泥完全干透,才手持工具,开始细致打磨。粗糙的边缘在打磨下逐渐变得光滑,凹凸之处也被一一抚平,经过一番努力,一个独一无二的花盆终于诞生。当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空气中弥漫着水泥未干的气息与汗水的咸涩,这一刻,成为了记忆中最鲜活的青春印记。
在盆景创作过程中,我总是全神贯注,脑海中不断构思英石的最佳造型,反复斟酌每一处细节,再小心翼翼地用水泥进行衔接。盆景制作工序繁杂且精细,不仅要挑选合适的山石,仔细洗刷修整,还要将水泥与细沙均匀拌浆。初步造型完成后,仍需为盆景添上人物、亭阁、小桥等精巧构件。制作时,水泥的潮湿气息与英石的矿物气息交织在一起,萦绕在身旁。最终,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在眼前缓缓铺陈开来。然而,追求完美的我,多年来始终觉得它的造型未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境界,于是一次次地砸掉重塑。每一次返工,都是我对盆景艺术执着追求的有力见证。
随着对盆景艺术的痴爱愈加深沉,我开始四处寻觅更优质的创作素材。在早晨时分,有时我会特意赶到河堤边的树桩临时摊点,满心期待能寻得喜欢的天然树桩。
堤岸边,摆满了村民们从深山老林、荒野溪边采挖来的树桩。这些树桩造型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当树桩刚从“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架卸下来,便吸引了众多盆景爱好者蜂拥而至。大家一边细细打量、评头论足,一边眼疾手快地将相中的树桩抢占,随后便是接连不断的讨价还价声。谈妥价格后,买到心仪树桩的人难掩喜悦,小心翼翼地将树桩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扬尘而去,心里尽是即将创作盆景佳作的期待。
那时囊中羞涩,那些造型优美、姿态高雅的成型树桩,宛如静默的艺术品,虽让我驻足良久、不舍离去,却终究无力购入。几番犹豫后,我选了两株价格稍低、初具形态的小树桩,小心翼翼栽在山边老屋旁。心里总犯嘀咕,怕父亲责怪我乱花钱——先前他知道我摆弄山水盆景时,就黑着脸训道:“净搞这些不赚钱的玩意儿……”望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我太明白父亲赚钱的艰辛,一时窘迫得说不出话,只能默默低下头,不敢辩驳。
买了这些在他看来“无用”的东西,我只得每日偷偷跑去照看,浇水、观察,盼着它们能快快抽出新芽。可终究是经验不足,或许也有养护上的疏忽,没能留住这两抹新绿。望着渐渐枯萎的枝干,心里头满是怅惘,空落落的。
这份遗憾反倒点燃了我心底的热情。或许是日子久了,父亲对我种花养草的事不再反对。我便转而寻觅更易侍弄的花草,几株生命力顽强的三角梅、姿态雅致的南天竹,就这样被我请进了小院。父亲有时会站在盆景旁静静看一会儿,虽依旧没说什么,却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抵触。
从松土施肥到修剪造型,在与花草的朝夕相伴里,我慢慢推开了园艺世界的门,自此踏上了这条满溢生机的种植之路。
这些年,我的阳台上逐渐增加许多品种。清晨,南天竹的复叶在晨露的折射下闪烁着虹彩;榕树的气根如老者的胡须般悠悠垂落;而兰花这位“花中君子”,最是考验人的耐心与心性。那天清晨,我惊喜地发现蕙兰抽出了第一串花苞。没过多久,墨兰也悄然开花了。看着这些粉白的、紫褐色 的花瓣轻轻颤动,我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满心都是欢喜。等到花儿完全绽放,清晨的露珠挂在瓣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像给翠绿的枝叶戴上了晶莹的珍珠,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每天和这些花草相处的时间,是我最放松的时候。修剪枝叶时,我能暂时忘掉工作里堆积的报表,不再为生活开销发愁;看到新芽冒出来,心里就特别开心,这种简单的快乐比什么都踏实。科学杂志说,一盆龟背竹能净化10平方米的空气。可对我来说,这些绿植更像心灵的净化器——每当被生活琐事搅得心烦意乱,只要看看它们舒展的叶片、蓬勃的绿意,内心就能慢慢平静下来。由此我感悟到,它们净化的,是我在尘世中日渐浮躁的心灵。
每年春节的盆景展,都是我喜欢的盛会。我常常早早前往,穿梭于一盆盆精美的山水、树桩盆景之间,脚步不自觉地放缓,久久驻足观赏。这些盆景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或展现大自然的多彩瑰丽,或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祥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展览现场,总能看到白发老者对着作品低声品评。在如今这个指尖轻触就能获取海量图像和信息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亲手触摸土壤的温度,需要见证生命以厘米为单位的生长奇迹。
当朋友指着我的山水盆景说:“你这石头摆得有点倪瓒山水画的味道。”那一刻我才惊觉,那些年少时无师自学而制作的技法,早已悄然融入指尖,渗透进每一处石缝苔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