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的启发式提问法
( 2022-09-10 09:05:16)
●谢海华
近几年来,在“轻负高效”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还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是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让学生从“善学”到“乐知”,才能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启发式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以“启发式提问”引路搭桥,突破重难点
目前,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评估指标“有效课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什么样的教学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而突破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我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皇帝的新装》的课文中,“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利用和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既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很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成为我备课的重中之重,于是我把本节课的备课重点放在如何设计问题上,因此我就根据课文重点的故事情节和线索,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些简易而且有趣的问题:例如皇帝有一个什么爱好?骗子是如何设置陷阱的?两个骗子是如何制作新装的?等等问题。这些启发式提问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之间踊跃地交流和讨论,一节课下来使学生很轻易地就感知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了之前设计的对这篇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目标。
二、以“启发式提问”抽丝剥茧,加深理解
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对问题的理解往往表现出片面和肤浅的思维特征,这种习惯也让学生带到了课堂上,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水平,甚至只读了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如果我们能够对学生使用启发式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或内容的理解。
下面是本人在参加2019年汕尾市教育系统第一届“京汕杯”教师培训时,一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的部分内容:
师提问:刚才我带领同学们梳理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下面请大家分析文中的母亲这个人,并思考:如果在“母爱”这二个字之前加一个修饰词,你觉得加什么词比较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我们组认为在“母爱”之前加“深沉”二字,因为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从以上文段中母亲神情的变化充分说明母爱的深沉。我们组认为……
师提问:刚才发言的两个小组的代表是根据小说对母亲的人物描写来加定语,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从邻居的角度,或者是从作者的感受等角度来考虑问题呢?
学生踊跃回答……
师又提问:刚才的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从另外两个方面来考虑的,那么,还有其它答案吗?……
学生又进行了讨论交流……
从以上案例来看,老师们只是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式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进行讨论和探究。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的引导下,将思维的方向延伸得更深、更宽是很自然的,这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启发式提问”有效指导,激发反思
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曲折的。因此,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颇,有时是阅读课文时出现问题、有时是理解文段时出现偏差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如果能运用一些教学技巧来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名著《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时,我现场提问:你认为唐僧这个角色都有怎样的性格?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回答说:我觉得唐僧是一个懒惰的人,当时很多学生就发出了笑声。我当时马上把握住时机,你为什么认为唐僧是个懒人,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说:因为其它三个人都在走路,而唐僧却骑着白龙马。于是,我问了全班同学一个启发式的问题:请大家讨论一下唐僧为什么不走路?此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了唐僧在取经路上骑马不走路的原因,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讨论的过程也让学生对《西游记》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学习重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启发式问题”或针对特定的一部分学生使用“启发式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启发式提问,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作者单位: 海丰县红城中学)
-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的启发式提问法
- 下一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