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领航聚合力 精细治理暖民心——解码城区东涌镇以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实践路径
( 2025-09-29 15:04:5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传递群众幸福感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强镇兴村的进程中,城区东涌镇锚定群众需求,以镇综治中心和社会治理中心为枢纽成立联合党组织,通过制度铸梁、划片共治、科技赋能、网格聚力,创新构建“联合党组织+一厅六岗位+网格闭环”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让“组织就在家门口、呼声必被回应、难题总有人帮”成为群众生活常态,一幅平安和谐的民生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片区党支部入户收集居民诉求。
“一厅六岗”打破壁垒 诉求处置效率高
“以前部门各唱各调,交叉事项常踢皮球,现在一张圆桌联席会,当场就能拍板。”谈及东涌镇基层治理的变化,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感受颇具代表性。
这样的转变,源于该镇综治中心(社会治理中心)联合党总支部的成立。作为聚焦问题解决的功能性党组织,该党总支部紧扣“百千万工程”要求,创新构建“一厅六岗位”工作体系——在原有登记岗、受理岗、办理岗、转办岗、调解岗基础上,增设党员责任岗,形成“一站式”受理、分流、处置、反馈机制。六个岗位环环相扣:党员责任岗牵头攻坚重难点问题,导引台主动靠前服务群众,登记岗详细记录诉求细节,受理岗精准分类研判需求,办理岗快速响应处置事项,转办岗跟踪督办确保实效,调解岗妥善收尾,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一窗进出、秒级响应、全程可视”。
为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联合党组织还定期牵头召开“议事联席会”,公安、城管、社保等部门负责人对照清单逐项研讨销号,高效处置跨部门事项。数据显示,自联合党总支部成立以来,累计协调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损害赔偿纠纷等难点问题17件,群众诉求平均处置时间从7天压缩至3天,党员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次数同比上升40%。
在服务细节上,该镇同样精益求精,严格落实“三个一”接访标准:即一张笑脸热情接待、一张信息表记录诉求、一杯热茶暖心服务。凭借这套精细化治理方法,“组织有力量、干部有担当、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蔚然成风。同时,通过定岗定责明确各部门在联合党组织中的职责,推动党建办、公服办、城管办等站所干部下沉片区、包干到点,实现“事事有人管、责任不落空”。
四大片区联动共治 民生难题“速响应”
“没想到反映问题才1天,流浪狗就被妥善处置了,现在小区里安全多了!”近日,东涌镇某小区居民对社区的快速响应赞不绝口。此前,该小区多名居民通过片区党支部反映流浪狗扰民问题,社区片区党支部接到上报后,迅速将信息推送至综治中心登记岗,受理岗归类为“社区安全类”,转办岗立即协调执法办及党员志愿者组成专项小组,开展流浪狗排查捕捉工作,同时督促物业加强日常巡逻防止问题反弹。
这一高效处置的背后,是该镇“划片联动共治”模式的有力支撑。按照“地域相近、治理相通”原则,东涌镇将全镇划分为环品清湖、农文产业、圩镇、社区四大片区,各片区成立党支部,由镇职能部门骨干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交叉任职,带领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常态化走访摸排,构建“党组织—网格—党员—群众”四级联动体系。各类诉求信息最终汇总至综治中心“一厅六岗位”,形成“收集—分派—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面对跨层级、跨片区事务,该镇依托联合党组织与“一厅六岗位”转办机制,推动多方协同处置。8月15日晚,东涌镇辖区内某在建项目突发工人讨薪围堵情况,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抚工人情绪,引导52名工人转移至协商场地。随后,联合党总支迅速对接市住建、市人社、市代建及区人社等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集中发力,最终为工人足额结清拖欠的300余万元劳资款项。如今,这种“片区联动+专业支撑”模式,已成为该镇解决跨区域、跨层级纠纷的有效路径。
“双员配备”+“民情地图” 平安治理无死角
“多亏网格员及时发现上报,安全隐患才被快速排除!”此前,8月强降雨来袭时,东涌镇各村网格员巡查发现生活区洼地积水、山洪风险隐患,第一时间上报联合党总支,联合党总支立即启动应急联动预案,统筹应急队力量转移群众,设置警示标识并安排专人值守,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一案例,正是该镇深化网格治理的一个缩影。
为织密平安治理网络,东涌镇将全镇划分为86个基础网格,推行“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双配备模式,建立“收集—分流—处置—反馈—回访”闭环机制,并与“民情地图”平台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秒派单、线下速处置”。网格员日常走访记录的民生、安全、稳定等信息,实时同步至综治中心登记岗,受理岗按责分派、跟踪督办,办理岗、调解岗及时反馈结果,形成“一网统管、一格即办”的快速响应体系。在“网格+专业力量”融合机制下,网格员化身社情民意“前哨岗”,应急等专业力量充当“攻坚服务岗”,联手筑牢安全防线。
部门协同齐齐发力 急难愁盼“有着落”
“多亏了工作人员的调解,不然我真不知道还要折腾多久。”今年8月下旬,水泥工梁某亮在作业时不慎从脚手架跌落导致骨折,住院期间包工头文某支付部分费用后,双方因剩余医疗及康复补偿问题争执不下。纠纷上报后,该镇综治中心联合党组织迅速响应,启动“红色调处”程序,由片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调解员主动介入,依托“一厅六岗位”机制推进化解:登记岗详细记录纠纷细节,受理岗分类研判纠纷性质,转办岗协同包工单位及人社部门对接,办理岗跟踪调解进展,调解岗牵头协商,多岗位党员协同发力。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从情感、道理、法律多角度反复沟通协调,联合党组织还调度司法、人社等力量参与会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由文某和分包方姚某共同补偿梁某亮12500元,并签订相关协议,这起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该镇综治中心联合党组织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通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整合调解资源、强化多元共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片区、难事不出镇”。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坚持党建统领,深化“联合党组织+一厅六岗位+网格闭环”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用心用情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多治理温度与实效。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通讯员 东涌宣 李翼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