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让“海丰油占米”更香甜—— 记汕尾市优秀乡土人才林鸿生
( 2021-11-14 10:29:24)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以“南海物丰”得名的海丰县,主打农业,这里盛产“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丰油占米。
海丰种植油占米者众多,有“海丰油占哥”雅称的林鸿生即是其中一个。七零后林鸿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珠三角、深圳务工,从事现代农业管理,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的栽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心中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喜欢和农民打交道,当他看到家乡海丰可塘镇农民机械化耕作程度低,农作物品种杂,在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低、农民经济收入无法得到保障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林鸿生指着油占米的logo,豪情满怀。
林鸿生刚回到家乡那段时间,种植油占米的农民并不多,原因在于油占米虽然好吃,产量却较低。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下,大多数农民选择种植高产水稻,海丰油占米陷入在种植低潮中。
油占米在海丰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嘉靖版《海丰县志》记载:“一曰农以生百谷,谷之品曰稻,稻有三种,粘之类有赤粘、白粘、黄粘、迟粘、埔粘,而交趾粘最为繁盛。”海丰民谣也有:“十月十,油占米饭胀到目瞌瞌(目瞌瞌,指想要睡觉)”在《海丰县农业志》中,收有“犁田浸冬,强过肥工”、“早稻更更,冬稻早早”、““廿日穗,廿日柜,廿日黄肥(从抽穗到灌浆,成熟饱满每期间隔约20天)”等谚语,说的都是油占米。
林鸿生于2013年加入海丰县中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并经全体社员选为合作社理事长。“要是有一种种植方法,既能提高油占米的产量,又不失油占米的品质,那该多好!”林鸿生时常琢磨。
天从人愿,2018年11月,广东省农科院和汕尾市政府签约,共建广东省农科院汕尾分院。以陈建伟、蔡时可为代表的一批广东省农科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因此也来到了汕尾。
陈建伟、蔡时可都是在海丰长大的,十分了解海丰油占米的种植情况。以他们为核心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针对传统海丰油占米品种存在稻茎秆偏高、纤细、不抗倒、品种杂、产量低的问题,在遗传因素上“做文章”,推动品种改良,实现油占米产品“粒粒有科技”。改良后的油占米比传统品种平均亩产增加约100斤,无论品相、质量、价格都取得突破。林鸿生率先在中禾农业专业合作社改种优良品种。
在省农科院水稻专家的指导下,中禾合作社引进多个优质稻新品种,并试种成功的品种有:香雪丝苗、美香占2号、19香、竹稻、中隆丝苗、莲香丝苗、象牙香占、美雪油占、南晶丝苗等9个高端优质品种,并通过种植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不断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高质栽培技术,避免了生产上的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中禾的成功,带动可塘镇五罗片区农户种植优质稻15000多亩,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辐射到赤坑镇、联安镇、梅陇农场等周边种植片区。林鸿生也由此荣膺汕尾市优秀乡土人才称号。
林鸿生带着记者登上中禾种植基地的观察楼台上,指着油占米的logo说:“油占米煮熟后饭面会泛油光,如果你把饭粒放到纸上会有油迹留下,故又被称为‘油粘米’。它米粒细长,粒长6.5-7mm,晶莹剔透、光滑油亮,用它煮出来的米饭爽滑软香、甘甜绵长,吃完齿颊留香,用来煮粥,稠而不腻、软糯香甜,凑近点闻一闻,稻谷香味四溢,种种优点使其备受青睐。”
说起今后的设想,林鸿生说:“下一步,我将继续为乡村振兴、为民致富而献出薄力。包括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引进更好优质稻品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与耕地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汕尾农产品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