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鞭炮情怀

( 2025-01-19 10:22:20)

○朱少镇

孩提时喜欢过年,除了过年时可以穿上新衣裳,可以有好东西吃,可以看舞狮耍拳,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放鞭炮,这也许是旧时农村小孩们的一种情结。

当时,我所在的镇区逢一四七为赶集日。到了腊月二十一,也就是年底的最后三个赶集日,我们便连哭带闹要跟着挑柴上市的父母赶集,不为别的,只为在墟市上买到几串鞭炮。记得,那个时候的集市非常热闹,卖柴的、卖鸡鸭的、卖衣服的、卖猪肉的、卖咸鱼的、卖拜年谏的,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都吸引不了我,买猪肉、咸鱼等食品年货,那是大人的事,我只顾寻找卖鞭炮的摊档。那时是不禁燃放烟花爆竹的,所以此类摊档也随处可见,不管有资质没资质的。有的摊档虽不专卖鞭炮,但至少会兼营几包的。在一个摊档里,一包36响的小鞭炮价格大约一毛二,但父母却吝得给我买。辛辛苦苦一担柴才卖一二元,买一包小鞭炮就要一毛多,难怪父母不肯掏钱。不过,父母最终还是拗不过我,这家看看、那家比比,挑了又挑才给我买了几串。回到家,我像藏珍珠玛瑙般把鞭炮藏在床顶蚊帐格上,等除夕晚上才拿出来燃放。

依我们村里的风俗,除夕晚都要拜祖,拜祖可少不了燃放鞭炮。约莫到了除夕日下午3时,村头巷尾鞭炮声便陆陆续续响起。鞭炮声一响,我们这些小孩子便应激般闻声而动,鞭炮还没有燃放完,我们便冲上去抢“炮屎”。所谓“炮屎”,就是燃放时没有炸开的鞭炮粒。“炮屎”各种各样,有的引线还完好,有的引线已烧去一部分,还有的是引线完全烧没了但没爆的“哑炮”。不管哪一种“炮屎”,我们都争先恐后去抢,抢到未燃的鞭炮直接装入新衣服口袋里。如果遇到延迟响的鞭炮,手指便会被爆伤,或裤袋被爆破烂。但那个时候的小孩是炸不怕的,手指炸伤了就用咸菜叶简单敷一下,止住了痛又出去捡“炮屎”,常常惹火了大人,好在是过年,大人们忍着没有骂人。围过炉,村里的小孩便不约而同聚在一块放鞭炮。我们是决不肯整串整串点燃的,非把它拆成一个个鞭炮粒儿依次燃放。没有火柴,便偷偷从神案头上拔下一支未燃尽的香枝,也有调皮的偷了一支家里大人抽的香烟,一只手持着点燃的香枝或香烟,一只手拿着鞭炮粒在上面点引,点着后高高抛向头顶半空中,“嘭”的一声在空中爆炸开来。有几个胆大的小孩,点燃鞭炮后并不马上抛出去,而是不慌不忙等引线被烧掉大半时才抛。这样做,鞭炮被抛到半空中时,刚刚好爆炸,那个声音特大,连周围的山峰都会有回音。我们还会比赛谁的鞭炮抛得高,因没有把握好“火候”,鞭炮没有抛出去就爆炸的事常有发生。

大年初一醒狮来村里表演了,我们争先恐后从大人手里抢过一串串鞭炮,点燃后就专门往醒狮身体上扔,往往把里面的舞狮者吓了一大跳,便手忙脚乱地隔着狮身绒布拈灭正在响着的鞭炮。有些脾气不好的舞狮者,便气冲冲地爆了个粗口。这个时候,放鞭炮的小孩总会招来大人的责骂。

也有的小孩,把捡来的“炮屎”剥了“皮”,将里面的炮药装进一个小玻璃瓶子里,盖上瓶盖并装上鞭炮引线,绑在一根竹竿上,引线点着后马上插进小山溪里“炸”鱼。说也奇怪,此法有时是能够“炸”死伤几条小鱼的,以致许多小孩都乐此不疲。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手脚一慢,装满鞭炮粉的瓶子还没有插进水里就提前爆炸了,这种后果可不敢设想,有时会被玻璃碎弹伤。喜欢玩鞭炮的农村小孩大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第二年春节又“重操旧业”,用玻璃瓶装鞭炮药粉炸鱼。即使冒着受伤危险,也要享受那份乐趣与愉悦。

光阴似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的少了,甚至有的小孩害怕鞭炮,让他点燃一串鞭炮,那是万万不敢的。

原来,乡下的一些春节习俗已淡化了,甚至淡出人们的记忆了。但于我,春节鞭炮情怀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