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挂灯笼没年味
( 2025-01-19 10:21:14)
○何洪金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动手做灯笼,也不知老爹是从哪儿搞来那么多花花绿绿的纸。我们全家老小齐上阵,往往要花好几天时间,才能做出一个红红的大灯笼,往自家屋檐下一挂,等太阳一落坡,把里面的煤油灯一点燃,浓浓的年味瞬间弥漫在这简陋的小家里。
集市上原本是有灯笼卖的,要好几元一个,做工肯定比我们全家人一起做的要漂亮很多,但一元钱可以买一斤猪肉了,老爹哪舍得呀。他甚至还信心满满地自己多做了两个,比自家用的大,木头做的架子,比较重,也用扁担挑到集市上去卖。
可是人家卖八元一个,他卖七元六元,甚至五元,都没有人买,他只好又把两个灯笼挑回来了。遇到不知内情的人,他不说是去卖的,而是说花五元买的。不知情的人便仔细看了看灯笼,就说,你肯定被骗了,这灯笼太难看了,送我都不要,还花五元?你真是有钱人呀。
父亲便红了脸。后来他告诉我,做啥都要讲专业,我们自己做来挂在自家檐下没有问题,但要拿去卖钱,和人家专业做灯笼的比起来,就差远了。
我们不管这些,只要过年那些天,自家檐下有这红红绿绿的灯笼,有那过年的气氛就够了,至于好不好看,根本不重要。
现在,市场上的灯笼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圆的、方的、扁的,还有带各种图案和装饰的。但它们再怎么漂亮,再怎么精致,都没有小时候自家做的灯笼来得有年味。
可能是因为我们亲手参与了制作的过程,对灯笼有了更深的感情,也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有限,一个小小的灯笼就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和满足。
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每到过年,我还是会想起那些亲手制作的灯笼,想起那时候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我也会想起老爹为了能让我们在过年时有灯笼挂,不辞辛劳地四处寻找材料,全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的温馨场景。那些灯笼,不仅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我们家庭团聚、共同努力的象征。
现在,我也会尝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些灯笼,虽然手艺远不如老爹当年,但那份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家人的爱,却让我在制作的过程中充满了幸福感。每当看到孩子们围着我,兴奋地期待着新灯笼的完成,我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份对过年的期待和喜悦,依旧那么真实,那么强烈。
不挂灯笼没年味,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对家的思念,对传统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总会习惯性地抬头望向自家的屋檐,寻找那一抹熟悉的红。即使现在的灯笼更加明亮、更加华丽,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替代那些亲手制作的、充满岁月痕迹的灯笼。
它们不仅仅照亮了夜晚,更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家的记忆。每当看到灯笼摇曳,我仿佛能听到小时候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快乐。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蛇年春节前,我决定再次尝试亲手制作一个灯笼,去市场买来竹竿红纸浆糊等,用刀剖竹以篾条作架,红纸糊框,非常简陋,挂在自家阳台上,套上灯泡,就让这个红红火火的传统延续下去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氛围,让他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不挂灯笼没年味,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希望这红灯笼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在灯笼的照耀下,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