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欣赏教学如何破释“语言留白”现象
( 2021-03-14 10:52:24)
○吴健雄
在教学中发现,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有着“语言留白”的特点。所谓“语言留白”,即是作品中被省略的语言,是作者为讲求语句的简洁精炼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语言留白”,总给读者留下一些内容、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和作品价值上的空白或遐思。对于初中生来讲,理解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在初中语文阅读欣赏教学中如何破释“语言留白”,作出实效探究。
一、扣住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客观公正
阅读欣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因阅读的面榨量少,对教材中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有其极限性,以致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缺乏客观公正。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作品创意的奠基点、是无须出现的“语言”。在初中语文阅读赏读教学中,除掌握作品实体语言的显性意义外,还必须掌握特定时代所赋予作品的隐性意义。这可填补作品中的因“语言留白”的存在而变得意义不全面,甚至朦胧不清、个别的表述产生了歧义等缺陷。
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首先,借助媒体视频手段,播放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资料信息,让学生初步把握作品里“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这些人物的时代背景是“生活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其次,让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如“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作品的真实创意是反映小人物的辛酸。表面上看,菲利普夫妇只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其实不然,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正如文中所说的:“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最后,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作品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都是“钱”在作怪;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在阅读欣赏教学中,把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倾向、情境和形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公正评价。
二、探求文本创意,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审美能力
探求文本的创意,就是要探求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文本创意是所有读者对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破释的“标的”,所想要达到的境界。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探求文本创意,是提高学生欣赏作品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如何准确探求作者的真实创意,必须紧紧地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词句,联系全文,体会作品真实情感,以适合作者创意的联想与想象去弥合作品中所留下的“语言留白”和意义真空,赋予“语言留白”以确切的含义,恢复作品内在逻辑联系,实现对“语言留白”和因之而隐含了的真实意义的全面接轨,从而获得对作品意义特质的完整的审美能力。
我教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内容上,提出问题:文中“沿溯阻绝”所隐含的“语言留白”的真切含义是什么呢?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要紧紧扣住作品来理解,又要联系作者生活时代的交通实际来破释,还要联系现实生活来考察。作者为什么不让“王命”以最快捷而又相对安全的方式传达,却要走既不安全又速度较慢的水路呢?对此,若能扣住“夏水襄陵”句,我们就不难理解了。既然当时的三峡早已是洪水大发,江宽水深,汪洋一片。那么,三峡的航道就会被阻隔断绝。所以,文中被“阻隔断绝”了的当然只有陆路了。三峡两岸的高地都被洪水淹没了,那沿江两岸所开拓的人行道或驿道又怎能不被洪水淹没呢?至此,文中“沿溯阻绝”的真实创意就豁然而出了,它应是:三峡沿江两岸上行和下行的人行道或驿道被洪水淹没,即被阻隔断绝了。避免将“沿溯阻绝”注释为“上行和下行船行道都被阻隔断绝”或注释为“阻隔断绝,即船不能行”等误释。环环相扣,探求创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创意上去探究,去阅读欣赏,完善了语言上的“空白”,走出了原始创意。
三、把握作者寓意,激发学生探究作品的真实价值
在初中语文阅读欣赏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作品的真实价值是教学过程的难点。只有教师在把握作者寓意时,才能落到实效。为此,要把握作者寓意,就必须力求破释出作者赋予作品的真实寓意,尤其是破释出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语言留白”的真实创意,否则,就很可能南辕北辙,得出与作者真实创意相悖的结论。
我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以词中“原驰蜡象”的“原”寓意为突破口导入课堂,因其突出语言的凝练,没有明言“原”的确切内涵而留下了“语言留白”,从而导致了所有的教材都将词作中的“原”理解成“秦晋高原”,这就没能准确地破释出作者真实的寓意。为此,首先,提出“原”的寓意是什么?作者的伟大情怀表现在哪里?词中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气魄?激发学生探究作品的真实价值。其次,引导探究,深刻理解词作者毛泽东是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伟人,唤醒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在阅读中,领会伟人在长沙求学时就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大情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伟大气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词作品的真实价值。再次,探究分析,形成共识。词作中的“原”,如果将它理解成了小小的“秦晋高原”,这可能与词作寓意不相吻合的。因为有“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亦即“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广袤范围尽收词中词作之视野内。“长城内”有“黄土高原”,“长城外”有“内蒙古高原”和当时尚属中国领土的“外蒙古高原”;“大河上下”则分明贯穿了“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整个的“黄土高原”。可见,“原驰蜡象”中的“原”怎会专指“秦晋高原”呢?
综上所言,只要教师紧扣时代背景、立足原作寓意和作者情感等因素,不断探究完善,初中语文阅读欣赏“语言留白”教学就能破释出实体语言所蕴藏的真实价值,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陆丰市八万镇葫峰学校)
- 上一篇:浅谈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