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中学语文课文旁注浅析

( 2022-01-02 09:17:16)

○吕珍群

课文新增许多旁批,这在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方面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意义非常重大,对学生的学习极有帮助。

一、旁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消息二则 我军三十五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的标题旁批为“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这里我让同学们知道消息的标题要“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不仅仅本文如此,其它的消息标题都要如此,让学生举一反三,第二则没有旁批标题但学生一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觉得,“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从这个标题让读者了解到,人、事的大概情况,通过第一则消息的旁批,第二则的标题以及导语部分,学生也能自己分析了。例如第一则“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旁批为“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第二则形式与第一则差不多,学生就可以知道,第二则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电头,是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动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则主体部分旁批了“时间、地点、人数及事件发展趋势等”,叙述得准确而精要。这是对解放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晚间的消息,根据当天下午的战况,时效性很强。

在第二则的“作者主观态度的旁批”,学生可以发现第一则作者的主观态度,虽然第一则没有这方面问题,但学生可以通过作者的用词发现作者的态度,如“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拉枯摧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则是“万船齐发,直取,突破”等词。

其他文章的旁批也非常有意义如《“飞天”凌空》第一段旁批,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她的沉静,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没有旁批,学生不可能理解到如此深的程度。

二、旁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让老师们真正应用起有旁批的课文,起到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如,老师平时批阅作文也如此,学生一看这样的文章都感觉似曾相识,常常写作文时希望有范文可以参考,实际上语文书上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三、旁批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最难理解的就是诗歌,因而诗歌的旁批在这方面显得非常有用,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在一段的旁批是“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你与四月天的关系里去找“你”的特点,在诗中就可以找出相应的答案了。又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旁批为“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感受”。从这个旁批的提示里,学生会找出“鹅黄、初绿、白莲”从这些词里学生就会调动思维,感受这些词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这些颜色词有哪些异同,异自然不必多说,那么“同”呢?它们放在一起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就会查寻自己积累的知识,以及相关参考资料。以前学过或读过“鹅黄”的句子。“多事年年二月风,剪出鹅黄缕”“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鹅黄染”“鹅黄初吐”“我曾见过北京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从这些诗文中,同学们得出感受“鹅黄”有“淡”的意思,“淡”也含有嫩的植物的叶子颜色,其它几个颜色如“初放芽的绿”也就会想到“嫩、幼”这些含义。

旁批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但教科书有些文章没有旁批。我们在这些课文里也可以适当地加些旁批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岂不是很好!如《岳阳楼记》第一段我们可以设置旁批“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从这段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第二段“衔远山,吞长江”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衔”远山,“吞”长江,这些很少修饰山水的动词呢?这样设置旁批,就会起到一个强调作用,让学生特意停下来思考这两个动词的用法巧妙之处。而不至于让学生一口气读下去根本没有感受到这两个词的巧妙之处。又如古诗《酬乐天扬卅初逢席上见赠》在这首诗的旁批可以列举出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有关诗话。如元稹《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让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譬如有很多(包括网络)资料都把这句“妻惊女哭问何如”翻译为“妻子吃惊,女儿吓哭了问怎么了?”通过两首诗比较我们发现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妻惊问女哭何如?”“问”提到后面是为了平仄的需要。例如“二十三年弃置身”“弃”仄声。这里也是如此把“问”的位置提后也是为了平仄需要,此处为“仄”声。那么这句诗怎么翻译呢?在这里还需要弄懂一个“女”字,这个“女”是个通假字通“汝”,解释为“你”,所以全诗的正确翻译为“妻子惊问你哭什么呢?”

总得来说,语文教材的旁注非常重要,不能忽视,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红海湾张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