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人生的底色是善良

( 2023-06-11 10:17:49)

●郑淑婵

未曾料想,今年,我已失去了父亲。

奶奶常常自豪的说起,父亲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当时,爷爷的酿酒生意做得很不错,家里雇着长工,父亲上面有四个疼他的亲叔叔,最小的小叔公大我父亲不到十岁。他是长子长孙,一出生便受到来自各位长辈的宠爱。父亲说他在村里祠堂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都是几个叔公轮流带他上学的。甚至读到三四年级,叔公们还不放心,还会经常陪着他走一小段上学的路。

父亲高中毕业后自学裁剪衣服,量体裁衣,谋取微薄的收入。后来娶了我母亲,便教会她缝制衣服的手艺。一个裁剪,一个缝制,他们的手艺自成一家,当时附近几个村庄的衣服大多数出自我父母之手。父亲早年还断断续续收过十几个徒弟。经他手裁剪的布料不仅不浪费,而且连边角料都可以利用起来,或是制作成口袋(暗袋),或是给顾客的小朋友制作一两个小枕头套。小时候我们的枕头套都是父亲用边角料裁剪,再由母亲缝制出来的,五颜六色特别好看。父亲后来去当农村小学的老师,裁剪衣服便成了业余,母亲直至现在还会帮村里有需要的老人用旧缝纫机裁剪衣裳。

父亲人生的底色是善良,而善良的另一面则意味着老实。他虽是老师,但平日里却不善言辞,言语表达仅擅长于讲授课程、传授知识。经历过人生波折的他,处事谨小慎微,甚至连工资变化、职位变迁、人情世故似乎与他无关,不想争不敢争。教了一辈子书,直至接近退休,才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这在有些人眼里也许算得不什么,可是谦卑的老父亲却非常满足。他觉得评了高级教师,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至于别人如何升迁,如何发展,如何出色都与他无关,他只想默默地耕作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父亲对谁都是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善良老实一辈子,没有对别人说过一句过分的话,也从来没有对人大声呵斥过一句。他甚至面对身边一些人的取笑或过分的言语,他也淡然处之。奇怪的是,父亲的笨嘴拙舌、谨言慎行并没有遗传给我们兄弟姐妹。作为子女,我们不仅看不惯父亲的老实谦卑,更看不惯他受到不公时的沉心静气。长大后的我们,看到一些人在父亲面前揶揄嘲讽他,我们便会忍不住地回怼过去,抢白一番。母亲经常说我小小年纪便牙尖嘴利,得理不饶人。或许,子女们的伶牙俐齿只是想当父亲的铠甲,保护我们善良老实的老父亲。

父亲年轻时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和生活上,极少有属于个人独处的时间。退休后有了闲情,老人家竟然写起古体诗词来,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竟写出了上千首。父亲的诗作大多数发表在《陆丰诗词》上,少部分发表在其他刊物上。或怀旧,对年轻时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回忆记录;或遣兴,对生活的一些事或物抒发情怀,解闷散心;或纪游或歌咏,偶尔出去聚会游玩,看到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他从不吝啬表达他的热爱之情。父亲所作的诗词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清新质朴,情真意切,非常有生活意义。每一首诗都饱含他的深情,但更多的是在感叹现代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美好。我们常常会对一些赞颂类的文字不以为然,其实只有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人,才会对今天的安稳岁月充满感恩之情,也由此理解了老人家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热爱。2018年底,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为老父亲出版了一本诗集。小小诗集地出版,凝结着父亲的诗情和心血,也承载着子女们对老父亲的深情与感恩。

父亲老了,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压力也随之减少。因为有诗词的陪伴,父亲的晚年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人家也与时俱进,他玩智能手机刷微信看新闻均不在话下。他有一群老同学老朋友,偶尔小聚喝茶,或谈笑风生,或吟诗作对,既世俗又风雅,让人很是羡慕。我时常想象自己年老之时,也能如父亲一般,以诗文会友,生活充实而风雅。

父亲去过两次北京,一次去旅游,一次去参加诗词颁奖典礼;出过诗集,上过本地电视台的乡土文化栏目。年初,他还为家乡祠堂重建写了一篇重光记。“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人,最高的素养,就是理解别人的不同;最大的善良就是理解别人的不容易;最大的感恩,就是理解别人的付出。父亲与人为善,善始善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