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故乡有“戏”
( 2025-09-28 11:28:05)
○陈在邡
大锣、大鼓、大钹、大锁呐渲染《三英战吕布》的战争场面与强大阵容,表演风格古朴,气势恢宏,演员们大汗淋漓,观众们聚精会神,偌大的乡村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电动车、小汽车沿着广场前的道路两旁停得老远……这是我时隔多年,再一次在“七月半”驱车前往陆丰桥冲镇看戏的情景。
立秋过后,天高了,云淡了,风也清了,晚稻在田野里绿油油地茁壮成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故乡的人们经过六个月艰辛劳作,洗净了犁耙辘轴,开始搭戏台、唱大戏。于是,“有戏”的日子开始了。七月半“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十一月“冬节”(冬至),十二月是酬神还愿的月令,紧接着是“春节”及正月里的欢庆、祈福活动,加上各乡各村各寨的村节及各种宗庙、宗祠的庆典活动乃至有钱人家的祝寿活动,这些年啊节啊欢庆活动啊,统统少不了要安排热闹非凡的压轴大戏。在故乡,“睇戏”是头等大事,实乃“无戏不欢,无戏无瘾(不过瘾)”。
关于戏的最初印记,可追溯到我六岁那年。那是一九八三年一个暖阳普照的冬日,村里每户人家派出一个劳力,到村北面修整通往邻村的路和桥。平日里荒芜的小路被平整如新,沿着先前的路径一直从本村延伸到邻村。夏天里被山洪冲垮的小桥重新架了起来,大人们怕石板桥不稳当,还要走上桥面用力地踩踩脚。大家欢天喜地的,因为邻村今晚要“唱大戏”了。大人们说,这是咱们山村小镇时隔二十年重新“唱大戏”,午饭后一定要好好地睡个午觉,晚上看戏有精神。我此前是从未睡过午觉的,那天也正儿八经地爬上床去“睡午觉”,其实哪里睡得着?这是我人生中睡的第一个午觉,是为了看戏而睡的。
就在邻村“唱大戏”的第二年十月,我们村被“送戏上门”了。十月十三日,村里大多数的农户已把晚稻收割清楚,开始上山割草、砍柴,进行备冬了。村前的禾町上还有几户人家在晒谷,晌午时分一个大乡的剧团来到村里,说正月里村长已和他谈妥,请剧团来村里“唱大戏”。今天剧团如期而至,可村里却浑然不知。原来是有这么一回事,老村长和老团长于正月里在县城某餐馆聚会喝酒,共叙“同宗之情”。一个是喜欢看戏,一个是想着把荒废多年的剧团重新拉扯起来,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么一个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戏约”。在那个连电灯还没有点上的“煤油灯”年代,村民们上山砍下的一百斤柴才卖得两元多钱,如何请得起剧团“唱大戏”啊。老村长早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以为这是酒后“戏”言,当不得真。老团长却认真筹备,重整旗鼓,拾掇戏服,把戏班人马拉着演练了多日,就等着上台“唱大戏”。
剧团是真的来了,戏笼(装道具的大木箱)已经从手扶拖拉机上卸下,摆在村前的桥头,正等着村里的青年去“抬戏”(把戏笼抬回来)呢。村里是真的未有准备,可这戏却不得不唱了,情急之下,老村长只能硬着头皮,把说得上话的历任老生产队长、各房代表请来商议。情况紧迫,已容不得过多讨论,他便当众拍板,村里的青年去“抬戏”,各户派粮,造饭接待,各家按人头数派丁钱筹集“戏金”,下午每户派一劳力搭戏台,当晚演出是赶不及了,十月十四、十五、十六“唱大戏”。就这样,全村人放下所有的农活,齐心协力地“把戏给唱了下来”,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自然是欢欢喜喜地来看戏了,村子里比过年还热闹,这在当时的山村小镇获得了空前的赞誉。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文化部门开展了“送戏下乡”活动,以往花大价钱请来的剧团现在免费到各乡义演,为农村百姓送上字正腔圆的戏剧盛宴。尤其是当地的正字剧团还把“戏”搬到乡村广场搞沉浸式演出,让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充分感受“戏剧活化石”的精彩魅力。
在故乡这片土地上,孕育并传承着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戏剧在寻常百姓心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故乡有“戏”,故乡人爱看戏,为故乡汕尾享有“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的美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一篇:【民风民俗】故乡有“戏”
- 下一篇:【美丽汕尾】甲子擎天石的传说与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