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实施班级管理
( 2022-12-10 10:00:37)
○陈孝章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很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他们成长的环境不同,来自家庭中的教育也不同,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人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等方方面面。班主任想要工作完成得好,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常规工作之后,能够探索学生的心理,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创造能力。在教育中,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探索求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独一无二的创新能力。我们正在经历教育的改革,所以,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学习知识,能够在以后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一 、与学生一起组织班会
在农村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可能不太会重视“班会”,学校有哪些指令,班主任就会直接下达给学生,不会利用组织班会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展开讨论该怎样去实行。而组织开展班会,是班主任能够走进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一下划分,每个小组6名学生,让第一个小组在第一个星期中仔细观察班级情况、留意每一位同学,就观察后得到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沟通,让教师了解到班级中现存的问题。最后,再和小组学生一起制定一个主题班会,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们积极讨论,并找到解决方法。第二个星期,就让第二组的同学来进行观察,一直轮流进行。班主任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管理学生,工作量非常多且繁琐,可能做不到全方面兼顾,同学之间每天亲密接触,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自己观察身边的同学,并每周组织一次班会,不仅能够帮助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友谊情,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参加班会,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集体意识,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让班级更加具有凝聚力。
二 、关注留守学生
在农村,有好多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家里的生活可能只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负责,往往年迈的老人就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样的学生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例如:班主任可以建立一份特殊的档案,将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电话和工作具体地址进行一下归纳收档,将学生的家庭状况、同居人员记录下来,并对同居人员的知识水平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对这类学生的情况具体了解之后,可以组织同学们多与这样的学生交朋友,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能够让他们的性格更好的互补。教师可以经常和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并能够配合教师,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留守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上可能会比较内敛,遇到问题不说话,遇到事情不反应,也不会主动去交朋友,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性格会更加内向甚至孤僻,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对留守学生加以重视,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三、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在农村的小学,每天的活动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鲜的内容,活动模式陈旧,总是让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就会慢慢消磨掉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多创新一些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管理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生命体,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对班级内所有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组织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在小学班级内实施个性化管理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将“说”落实于“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将具体的实践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教师会发现,每一位同学的状态和获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引导。利用学生喜欢的情景来吸引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实践中,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举行拔河比赛,将班级分为两组,班主任充当裁判,让学生们自己为自己、为同一队伍的成员呐喊助威,胜利的一方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小奖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参与班集体活动能够积极主动,还能够增加小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更加团结,明白“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提供一定的助力。
总之,农村的教育体系和城市的教育体系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论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小学生的成长规律,遵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保护小学生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个性化管理,就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农村小学生生长的环境、性格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弥补学生所欠缺的部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丰县联安镇霞埔小学)
- 上一篇: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 下一篇:新时期校长管理理念转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