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周末写真】风云浮沉岁月稠 ——陆河河口昂塘时雍楼的故事

( 2022-07-24 09:42:25)

昂塘洋楼一隅

陆河县河口镇昂塘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时雍楼,占地面积2500平方,共二层,有99间房间,系海陆丰最早最大型的一座钢筋水泥结构建筑物。2012年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大洋楼,并听村民讲述它的故事。

益生堂与时雍楼

时雍楼系清末昂塘富商益生堂叶氏家族所建。据说,益生堂的创立者叶土桂从小便具有超人的生意头脑,他最初在陆丰县大安墟开药材店兼行医,并将店号取名为益生堂。由于经营得法,生意日益昌隆,后来将生意传给其侄。经过数十年的奋斗,益生堂慢慢将生意扩展到河田、河婆(今揭西县河婆镇)、东海、惠州、香港等地,还在新加坡马六甲开办橡胶厂、皮鞋厂,富甲一方。

益生堂发迹后,其主事人叶康俊决定回乡建造一幢大房子,于是从1905年开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昂塘村内建造了时雍楼,所用钢筋、水泥、瓷砖等材料都是从法国买回来的。楼成后,一楼大门的门楣题刻“亲睦堂”三字;二楼大门题额“时雍楼”,左右镌刻对联为:“时会同新创,雍熙浃太和。”时雍二字出自《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意为太平盛世。因此,后人称其为时雍楼,因其地处昂塘,因此也有叫昂塘洋楼的。

时雍楼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有99个房间,分主楼与附楼两大部分。主楼高两层,为主人起居处;附楼一层,为厨房餐厅。主楼占地2000约平方米,附楼占地约500平方米。外墙为钢筋、水泥结构,墙面造型为长方形拼图,每个长方形长宽一致,长约30厘米,宽约为15厘米,有点像后来的瓷砖,显示了当年最高的水泥工艺。

洋楼大门位于外墙靠右处,进入大门,脚下是一个约有700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对称“伸手楼”,各三间,高两层,设有螺旋状扶手楼梯可直上二楼。“伸手楼”二楼中间房间门楣各题“交道”“礼接”,寓意主人好客。主楼结构参照了西方的骑楼造型,各有四根水泥柱支撑走廊,水泥柱造型精致,总体呈四棱柱状,但四角外棱磨成圆弧状,四个柱面各雕刻有花纹,并且镶嵌漂亮的陶上。以正门为中心,左右走廊呈对称结构。

走进一楼大门,赫然又分前厅、天井和后厅。前厅约占地30平方米,两旁各有两个小房门相对,这个小天井也是露天的,面积大约有40平方米,天井边缘均匀地立着八根四棱柱,形状、结构与走廊外的柱子相似。后厅约占地40平方米,左右各建造有走廊,走廊的同一侧设有两个小门,内有连通的房间,并且有楼巷与左右伸手楼分别贯通。

天井左侧有一楼梯,宽约2米,经过两次拐弯后方到达二楼。楼梯下面设有防袭洞,内可容数人,藏身其中,可攻可守。二楼的结构与一楼的结构基本相同,从二楼登上楼顶的楼梯设在主体楼的左侧。二楼阳台上建有半圆形的拱门,下有扶手栏杆。两伸手主房门分别眉题“馥柱”与“茂松”。一楼、二楼的天花板都雕刻有美丽的花纹,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由二楼上楼顶的楼梯宽度非常小,只容一个人一个人通过。据介绍,当年设计的目的是当有外敌侵入到二楼时,屋里住的人可立时退上楼顶,而敌人再追上来时,因为楼梯窄小,敌人只好一个接一个上,所以比较容易对付,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用。

楼顶四周设有水泥钢筋砌成的防护屏,高约1.2米,每隔数米设计有一个扫描眼,其半径约为1.5厘米。守楼者可以通过扫描眼向楼下的人射击,而楼外的人向楼顶开枪时丝毫起不了作用。

革命时期的昂塘战役

由于昂塘洋楼的易守难攻,且居住着大富商,以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昂塘洋楼一度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堡垒。

1927年,陆丰县境内有两股反革命武装,一股是海丰戴可雄带领的保安队逃入碣石城,一股是杨作梅带领的保安队在陆丰西北地区流窜。同月,杨作梅率部进入昂塘,与昂塘民团头子叶少乾联合,凭借昂塘洋楼及炮楼与农军对抗。

1927年11月,中共东江特委执行省委向惠州发展的指示,为解除后顾之忧,必须消灭杨作梅,拔掉昂塘这个封建堡垒。为此,东江特委专门成立了“攻打杨作梅委员会”,派出红二师一个营和陆丰工农革命军团协助河口农军、农民,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合力攻打昂塘。12月24日,原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叙述了这次战斗的经过。摘录如下:“……我军16日拂晓协同农军、农民向河口进攻,先夺回河口圩,敌人退入昂塘,……我军冲入昂塘。敌人及居民千余人跑入炮台,楼内,用水机关枪向我扫射,我们略有损失。农民更表现其勇敢与能干,他们……敌困守洋楼3天。居民及士兵皆要投降,而杨不让,遂步步设防,向士兵收回好枪换与粉枪,更引起士兵反感。杨自知难以支持,后于19日晚带了10余人逃出楼外,被我步哨打死八九人,杨仅以身免。次日敌军在楼内士兵即收缴保安队枪械投降我们,先后取步枪百余支,好枪有三四十支,水机关枪两挺,在炮楼内捕杀10余人,保安队皆枪决。居民则由农民去认领……,投降士兵优待之。” (《海陆丰革命资料》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这一役红军牺牲30余人,昂塘民团头子叶少乾本人及其家属被杀20余人,被俘失踪8人,村民也有被误杀的。当时全村到处是断垣残壁,瓦片遍地。唯昂塘大洋楼是钢筋水泥结构,柴火焚烧无力,而能独存。这一年刚好是旧历“丁卯”年,所以人们称这一历史事件为“丁卯年破乡”。

血与火的洗礼

叶子(叶德琴)在《昂塘沉浮》一文中写道:“昂塘村从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个著名封建反动堡垒,到1949年变化成为一个大红大紫的革命先进村,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农村罕见的一个典型。”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昂塘益生堂子弟叶厚菴与同村青年叶子强、叶唐生等就发动同村及河口塘背等村青年数十人,组成一支民军,响应武昌起义,与其他几支民军一起,参与推翻晚清在陆丰的统治。此后不久,此支部队编入陈炯明的粤军。叶厚菴屡立战功,被授予陆军步兵上校军衔,后来由于不满陈炯明背叛孙中山,1923年被谋杀,时年36岁。(《陆丰地下战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920年12月21日出生的益生堂子弟叶左恕,于1940年秋在龙山中学附设简师班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党后,随即执行中共陆丰县委的决定,负责重建陆丰西北地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1941年6月,叶左恕回到家乡,先后吸收了张子仁、郑万生、朱靖祥、朱正等参党,成立了中共河口党支部,叶左恕任指导员。这是陆丰西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与此同时,吴佐汉(吴坚)也奉派回乡参加陆丰西北的“填空白”的任务。1943年春,在党支部领导下,昂塘小学聘请叶子为校长,叶勇、叶寒梅为教员。从此昂塘小学便成为河口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基地。至1949年秋,中共地下党员发展到70多人(含已参军)。其中昂塘村地下党员33人,共青团员17人。全村参加地下交通等革命工作的共102人,占全村总人口16%。昂塘村参加革命工作人数之多,若以自然村对比,居陆丰县之最。

1941年8月,叶左恕、王文(镜清)先后到上云(今揭西县境)组织党建工作。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王文任大鹏小学教导主任,叶左恕任培正小学教导主任。他们通过组织“联谊会”、“读书会”等活动,吸收彭凌述、陈国良(钟良)入党,随之建立了党支部。彭凌述为书记,叶左恕为指导员。(王文于1941年冬调走)。上云党支部至1949年,发展党员计82人。上云党支部的成立,为向河婆、揭阳以及韩江一带延伸发展党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叶左恕已胜利完成县委所定的重建陆丰西北党组织的任务。河口和上云两个共产党支部的地下党员,在建国前后任职全国各地,都起到了骨干作用。

叶左恕在领导地下党对敌斗争中的环境非常复杂。1943年夏国民党河口区分部书记兼陆丰谍报队队长朱旭东向县长曾兆鹏密告叶左恕、朱靖祥等是共党分子。因曾兆鹏与叶左恕父亲是亲戚、同学关系,此事遂未暴露。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联络员王文见此,当机立断,决定派叶左恕打进国民党内部,进行地下党的“特工”工作。叶左恕通过与国民党陆丰县党部秘书丘黎光的亲戚关系,于1943年11月间,接任了国民党河口区分部书记之职,把地下党的死对头朱旭东挤跨。接着丘黎光任县党部书记长之职,遂委任叶左恕为第六区党部书记。1946年8月,叶左恕当选为国民党陆丰县党部监委。至此叶左恕更进一步打进陆丰县国民党的高级机构。1946年叶左恕再通过丘黎光的关系,安排地下党员朱正任河口乡长。同时把在上护警察所任警长的堂弟叶左庭调来河口警察所当警长(1947年叶左庭率7人枪起义归附东北大队,随后叶左庭任四连连长)。此前,地下党已派县委政治交通员郑万生打入河口乡公所任事务员、商会会长。此外,全乡27个保,其中有19个保为地下党所控制,大部分小学均为我地下党占领,成为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基地。至此,地下党已全面夺取了河口范围内国民党的党、政、警、商会的实权。叶左恕在开展“白皮红心”的对敌斗争中,处处与敌人周旋,较量惊心动魄。1948年前后,由于地下党活动频繁,更引起国民党的注视,国民党当权派下决心摧毁河口地下党支部,特别是昂塘地下党组织。1948年2月27日,国民党东江绥靖区副司令兼海陆丰联防委员会主任苏冠英派敌军福铭部一个营,由钟铁肩率领从揭阳县河婆镇直扑河口,准备深夜包围昂塘,企图一举捕获叶左恕等地下党员,将昂塘地下党员一网打尽。此事幸被河田的叶子侦获悉,连夜派人飞报昂塘地下党。由于地下党员20多人及时转移,国民党这次元宵围乡,包围昂塘的行动,扑空而返,愤愤而去。国民党当局不死心,在1948年一年间,昂塘村就遭到6次围捕。正因为叶左恕“特工”工作的惊险细致,致使国民党6次围乡,6次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叶左恕地下党“特工”工作的杰出表现。

叶左恕在领导地下党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中,十分认真细致做好地下交通工作。1942年河口地下交通站设在石印郑万生家里(代号:天津,后改为广州)。这个站由叶左恕、郑万生亲自负责,1948年才辖归昂塘情报总站。这个站是陆丰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站,也是东江纵队和韩江纵队等的交通联系网络。河口昂塘地下交通总站肩负艰巨的重大任务。一是传递信件(包括传单,情报等);二是护送党和部队的领导转移,要保证绝对安全;三是侦察情敌,上送情报等等。叶左恕经常教育地下党员和地下交通员,做工作要机智、勇敢、沉着应对敌人,做到万无一失。1947-1948年间,在叶左恕公开参队前,地下交通站送来一批又一批大量的宣传品。这些宣传品有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和传单。河口地下党经常把这些报纸和传单,特别是东江纵队或海陆丰人民自卫队的捷报以及解放各个地方的胜利消息等,贴在街上和村头。有的丢到国民党的政权机关或反动头子的家门口,有的用邮寄的办法寄给国民党的政权机关或给政要亲友。一夜之间,传单纷飞,造成强大的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内部人心惶惶,惊慌失措。有一次,叶左恕在散发传单的次日,手里公开拿着一卷卷的传单,逢人便说,共产党真厉害呀!他借势到处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团结人民一致抗日等等。叶左恕这样机智、勇敢和巧妙的做法,那些反动头目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国民党区党部书记,就是散发传单的共产党人。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7年10月海陆丰县委决定成立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扩展陆丰的武装斗争。1948年2月14日,县委为加强对武装斗争工作的领导,任命叶左恕为东北大队大队长,郑万生为东北大队政治委员。当年3月,党为了震撼敌人,影响广大青年,以叶左恕、郑万生、朱正、叶左庭原来的公开身份——国民党河口乡的党、政、警人员起义的名义,发表了《告陆丰同胞书》、《告陆丰青年书》两个油印宣传作品。这两个宣言,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希望国民党的军、政下级人员,迷途知悟,起义归附。同时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笔从戎,争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功。叶左恕等四人起义消息登载在香港版的《华商报》上,政治影响很大。东北大队成立后,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队第六团(共280余人枪)。团长庄岐洲、政委刘志远。

1949年2月22日,鉴于河田联防队已在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四面楚歌、孤立无援。叶左恕贯彻县委争取和平解放河田的决定,发挥才、智,运用战略战机,充分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依据中央“和平谈判”的八条原则,与国民党河田联防队主任彭展南谈判,双方派出代表,经过多次谈判之后,彭展南终于同意放下武器投诚,将河田联防队缴械、解散。至此河田镇宣告和平解放。这是叶左恕在贯彻党的统战工作上的突出贡献。1949年4月1日,陆丰县人民政府在河田镇宣告成立,郑达忠任县长,叶左恕任副县长。

据叶寒梅《红色乡村昂塘》一文回忆:“昂塘村人民,从1941年立党组织开始,到1949年解放……一个600多人中的小山村,先后参加革命工作的有102人,其中参加部队64人,……其中厅级1人,县处级15人,老游击队员3人……他们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