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英雄,70年后您的亲人来了!—— 甲东镇前边村为王吉山烈士造墓寻亲始末

( 2020-11-29 11:19:34)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11 月25日,陆丰市甲东镇前边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这天,前边村里悬挂着“热烈欢迎王吉山烈士亲属、莱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莅临本村”、“热烈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指导”、“热烈欢迎广州原41军后代、四野汕头后代联谊会”等横幅。纪念王吉山烈士牺牲七十周年活动在这里举行。

客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吉山烈士73岁的胞妹王瑞花,当她向烈士墓鞠躬行礼时,掩面而泣,闻者心酸。历经70年,王吉山烈士终于迎来了亲人的探望。

村民自发为烈士造墓

1950年3月1日(解放南澳岛战斗六天后)清晨,在陆丰县甲东镇前边村海澳沙滩上巡海的村民吴妈升、吴添,发现海水冲上来一具身穿草绿色解放军军装的遗体,经查已无生命体征,即报知该村“同德善堂”前往收殓安葬。

村民整理遗物时,从随身证件上看到:王吉山,籍贯山东,职务连长等内容。当时王吉山连长身穿草绿色军装,理平头(军帽已丢失),左胸佩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腰间系着皮带,背着驳壳枪套和装地图用的半圈筒,衣袋里有本人证件、派克笔、怀表和子午表等物品。因被海水浸泡了几天,证件内的纸张粘在一块,就拆开放在石头上晒,不料被大风吹走了证件中注明部队番号和家乡详细地址的纸张,因此造成证件重要内容缺失。随后,村里把王吉山的遗物收集整理,由驻甲子区的工作队员林才送交甲子区委书记兼区长林莱堂,再由其呈交上级有关部门。后因林莱堂工作变动,几年后才联系上他,却得知王吉山烈士遗物被遗失。

70年前,前边村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造王吉山烈士墓,一直义务守护烈士英灵。每年的清明节,前边村村民及周边村民都怀着对革命英烈的无限热爱和敬仰,自发地携儿带女前往王吉山烈士墓祭奠英灵,教育青少年后代不忘历史、崇尚英烈、热爱祖国。1996年3月,前边村专门成立“王连长公理事会”,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了王吉山烈士墓,并长期义务轮流看守。2011年6月5日(端午节),前边村村民再次募捐,重修王吉山烈士墓园,按照潮汕习俗,在墓地东侧建造王吉山烈士纪念堂,堂内陈列着王吉山烈士生平事迹和解放南澳岛相关历史资料。周边建有牌亭、凉阁和龙尾塔等配套设施,墓地总面积10300平方米。

为烈士寻亲终有结果

70年来,前边村村民想方设法打听王吉山烈士的身份,想帮这位年轻的英烈找到组织和亲人,想让为国捐躯的英灵魂归故里。今年初,借全市革命遗址大普查的契机,前边村在外工作的干部根据当年亲历者的回忆,通过搜索大量的历史资料,惊喜地发现1950年解放南澳岛的时间与发现王吉山烈士浮上前边村海澳的时间非常吻合,于是积极申报王吉山烈士墓为革命遗址。在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他们派人前往南澳县寻找史料,得到了南澳县史志办的鼎力支持,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南澳县地方史》《南澳县军事志》以及有关解放南澳岛的纪实文章,特别是在南澳县烈士陵园纪念碑上,发现镌刻着王吉山等烈士英名,确认了王吉山烈士的身份。随后,他们到广东省军区佛山军队离职干部休养所,拜访王吉山生前的领导方植五(解放南澳岛战斗亲历者、原121师363团3营政治教导员),联系上了王吉山烈士的战友徐学珍、方思传和李德瑞等人,他们的讲述还原了解放南澳岛发生翻船,年仅22岁的王吉山连长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把救生物让给船工,他和23位战友及2名船工落海牺牲的悲壮故事。也解开了王吉山连长牺牲后,他的遗体在海中漂浮了六天,最终浮上陆丰甲东镇前边村海澳之谜。

10月9日,通过王吉山生前战友的帮助,得到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协助,终于确认了王吉山烈士的家乡是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街道马格庄村(原山东省掖县沿海区马格庄)。同时也如愿找到王吉山烈士健在的胞妹王瑞花,1948年出生,现居住地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街道草坡村。家乡和亲人自1945年9月再没收到王吉山烈士消息,75年后,当王瑞花得知哥哥王吉山南征北战、为国捐躯的确切信息,激动莫名、泪水长流,她表示要尽快代表家人前来祭奠王吉山烈士,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海陆丰爱国拥军的传统

当天,陪同王瑞花老人同来的还有王吉山烈士的外甥张利民,烈士生前所在的广州原41军战友后代、四野汕头后代代表40余人。前边村用邻近村庄数千村民手持象征哀思的白菊,自发参与纪念活动,气氛庄严肃穆。王瑞花老人在致答谢词时多次哽咽、多次鞠躬,发自内心地感谢前边村村民,感谢有关政府部门,感谢为王吉山烈士造墓寻亲出力出钱的每一个人。她说三哥王吉山从戎时,她还没有出生,没有想到,多年来,三哥竟成了人民膜拜的英烈,她既感心酸又无比骄傲。

烈士生前战友后代也诚挚感谢汕尾市有关部门、陆丰市有关部门、甲东镇政府、前边村人民,他们认为海陆丰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爱国拥军的传统深厚,王吉山烈士能够埋骨前边村,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王吉山烈士生平

王吉山,男,192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马格庄村(原山东省掖县沿海区马各庄)人,王吉山烈士17岁参加革命队伍,随部队转战南北,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屡立战功,从一名普通战士锻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连长,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363团8连连长。

1945年初,加入山东省掖县独立营沿海区区中队。8月,加入刚成立的山东军区第5师第15团2营。10月下旬,随部队渡海挺进东北(部队从黄县龙口乘船、在辽宁营口登陆),改编为东满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1支队为第2团。

1946年5月,随部队参加鞍海战役。7月,部队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29团;10月至11月,参加新开岭战役。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对国民党军实行战略反攻的夏、秋、冬季攻势。

1948年1月,部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第29团;同年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11月,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362团;12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月,随部队参加包围北平;31日,121师进入北平城后,担负稳定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治安、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和机关单位安全等警备任务。4月,随部队由华北向华中、华南进军。9月13日至10月16日,参加衡宝战役(湖南衡阳和宝庆)。11月至12月,随部队参加广西战役。

1950年1月6日,第121师从广西容县移防广东,在行至增城时接到了解放南澳岛的任务,王吉山被上级从362团调363团8连任连长。1月23日,部队急行军抵达饶平县境内。2月12日,在363团代团长刘存智的带领下,363团各营营长、各连连长和向导兼翻译曾宁杰(南澳后宅人)等10多人,化装成渔夫,冒着大风浪从饶平海山乘船到南澳岛的前、后江侦察。

2月23日下午6时,连长王吉山率领363团8连23名官兵乘先头船在饶平海山“三义女庙”起渡场扬帆起渡,乘先行船向南澳岛凤仔港方向航行。沿途,天刮六七级强劲东风,浪涛汹涌,船身剧烈颠簸,严重倾斜,不幸翻船。危急关头,连长王吉山把救生衣硬塞给掌舵的船工穿上,他只拿了战前临时制作的简易木头救生圈。2月份天气寒冷,海水刺骨,惊涛骇浪中,除了掌舵的船工生还,连长王吉山等26人全部壮烈牺牲。王吉山时年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