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写真】峥嵘岁月 青春无悔
( 2023-05-14 09:55:49)
50年前,曾有200多名潮汕知青参与陆河“南告水电站”建设,而今他们都已退休,但他们始终把南告当作第二故乡
峥嵘岁月 青春无悔
○幽 壹
南告水库一瞥。
高峡出平湖!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群来自潮汕平原的青年人,响应上级号召,来到位于现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南万镇(原属陆丰)的南告水电站建设工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参与这个当时属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在这片热土上战斗过数年时间。
如今,南告水库早已成为陆河县著名的“南天湖”,是县城居民的饮用水源地,而南告水电站也一直在为陆河乃至粤东地区用电提供保障。抚今追昔,不能忘记潮汕知青等当年的南告水电站建设者们,这些都是他们当年辛苦付出换来的。
潮汕知青在建设南告水电站。
南告水电站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南告水电站位于汕尾市陆河县南万镇(原属陆丰县),是经中央水电部审批建设的大中型水电站。南告水电站的库区和厂址位于汕尾市主要河流螺河上游,距离陆河县城河田镇约10公里,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南告水电站水头高达292米,为当时广东省第三高水电站,是广东省和汕头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
南告水库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高78米,长240米,有效库容7110万立方米 ,总库容7870万立方米,相应水库面积3.25平方公里,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52.7 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为345米(海拔)。
1972年,广东省汕头地区水电局开始勘测、设计南告水电站工程。1973年,提出初步设计报告。1974年9月,提出初设坝型补充说明书,经广东省水电局审查,决定采用土石坝方案,并上报水电部审批。
1974年10月,经广东省水电局批准,南告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并由汕头地区组建广东省南告水电工程指挥部,统一管理工程基建工作。
1974年底至1975年,国家水电部和广东省水电局数次对工程设计进行审议,并决定将土石坝改为坝顶溢流浆砌石重力坝。
1976年,广东省水电局根据汕头地区意见决定,南告水电工程补充初步设计及技施设计任务,改由省水电设计院负责,地区设计人员配合参加设计。1976年9月,提出南告水电工程补充初步设计。1977年7月,基本完成技施设计。
1985年,南告水电站建成竣工验收发电,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年发电量1亿多度,是粤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
1985年,南告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原名南告水电厂,原隶属广东省电力工业局,1993年划归汕尾市。2014年,完成公司制改造,更名为汕尾市南告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地址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宝金村委黄金坑村。
澄海潮安200多知青支援南告工地
1974年12月,广东省汕头地委决定从潮安县(现属潮州市)和澄海县(现属汕头市)各抽取100多人组建两个知青连队,总共219名知青(含当地驻军),到南告水电站建设工地参加劳动学习锻炼。
1974年12月24日,109名澄海知青先行抵达。1975年1月10日,110名潮安知青随后赶到。开始的时候,按照他们的籍贯分别设立“澄海知青连”和“潮安知青连”。
当年,南告水电工程素有“南告等于难搞”之说。限于当时的条件,南告水电站建设过程是比较艰苦的。在南告工地上,潮汕知青们负责地质勘探、施工钻探、制图测量、打石工、挑土工等工作,开山劈石,修桥筑路……为南告水电站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通过工地上的种种磨炼,也为他们接下来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南告水库大坝的工地上,留下了潮汕知青们辛勤的汗水。每天清晨,他们迎着第一缕阳光出工去,男生们冲锋在前,女生们也不甘落后。刚到工地不久,知青们经常在大坝工区劳动,铁钎、锄头、畚箕、手推车等,是他们当时常用的劳动工具。在日复一日你追我赶的快节奏劳动中,他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老茧。后来,很多知青被安排到大坝工区的设计室、测量队、钻探队和厂房工区工作,为大坝和厂房建设贡献力量。
1976年底,因部分知青已经陆续被借调到南告水电站工地各部门工作,“澄海知青连”和“潮安知青连”的人员逐渐减少。为了加强管理,就不再按他们的籍贯划分队伍,而是把两个连队合并为“南电知青连”,进行统一管理。
除了在南告水电站工地上干活之外,南告潮汕知青连有时还帮工地所在的南万公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1975年,广东省林业会议在南告工地所在地南万公社(现为陆河县南万镇)召开。在会议开始前,南万公社的领导来到澄海知青连,要求派几名知青帮助公社做一些会议筹备工作。于是,澄海知青连派了李小澄和林伊鸣前去。他们到了南万公社,帮助公社绘制林业规划图,并根据规划图画了一幅“南万公社全景图”的油画,用图画向参会人员介绍南万的情况。
潮汕知青在南告工地条件非常艰苦
从海边平原,来到属于山区的陆河南万,这些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初出茅庐,开始的时候有着诸多不适应。好在,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难困苦,很快就克服了各种困难。
当时,知青连的管理方法参照部队,比如连下面设排,排下面设班,夜间轮流安排人员值勤巡逻。在那荒山野岭的地方,晚上要负责巡逻,对女生们来说是一大挑战,说不害怕那是假的。
在知青点,他们要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每个连分成几个班,轮流负责煮一段时间全连人的饭菜。他们上山砍柴,下地种菜,自己搭建竹棚,养鸡养猪,煮菜做饭,负责集体大家庭的日常琐事。
1975年初春,一连下了几十天的春雨。由于长时间下雨,上山公路(泥砂路)变得泥泞不堪,无法正常通行。平时,工地上的生活供给要靠大卡车到东海(陆丰县城)拉载上山,公路不通了,知青们眼看就要断了“粮草”。于是,知青连立刻紧急组织人力,到十几里外的河田墟(原陆丰县西北区重镇,现陆河县城)挑米挑菜上山救急。知青“挑夫”一早下山去,下午很晚才回到。
知青们刚到“下乡”地点南告时,这里还未通班车,其所在的南万公社是一个地处深山老林的山区小镇,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靠着肩挑手提或独轮车,把当地的木材、木炭、番薯等山货,运到山下十几里远的河田镇墟上换日用品。
陆河县南告村(原属陆丰县)地处偏僻山区,当时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潮汕知青要回家探亲,非常不方便。如果是统一安排的往返,南告水电站工程指挥部会安排车辆接送。全程近200公里车程,大家挤在大卡车的车厢里,没有座位,要一路站回去。
平时要是有急事回家,必须天还没亮就启程,带上手电筒和小木棍,走小路去河田镇(现陆河县城),天亮时分到达后,在河田镇汽车站搭班车到东海镇(陆丰县城)或河婆镇(揭西县城)。不过,每天的汽车班次很少,来往的人又多,很难买到当天的车票,只能托熟人买票。要是能买到当日的班车票,到达陆丰(或揭西)县城后,又要转车往汕头,到达汕头后还要再转车一两次才能回到家。有时,当天没坐到车,就需要在中途过夜。回家之路的艰难,让很多潮汕知青至今记忆犹新。
知青们日常的休闲娱乐生活
南告水电站工地位于偏僻的山区,周边没什么休闲娱乐设施,所以工地上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潮汕知青们每天劳动归来,一身泥一身汗,没什么事情可做。因此,时间久了,新鲜劲一过,会让人感到很烦闷。
为了丰富知青们的业余生活,在每年节假日的时候,潮汕知青连和上级会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例如,征文比赛、赛诗会、文艺节目表演、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猜灯谜……形式多样,气氛热烈。
当时,澄海知青连举办了赛诗会,并从赛诗会的参赛诗歌中,选编了一本名叫《扎根歌》的知青诗歌集,共收录24首诗歌。尽管这些诗歌谈不上精彩,但是朴实无华的诗句,却感情真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陆河南告“下乡”的潮汕知青们,劳动、生活、学习、休闲等方面的点滴感受和真实情感。
南告水电站工地上还经常会放映露天电影,观众除了工地上的工人、知青们之外,附近的村民也会像过节一样,打着火把,携妻带子,一家老小走几里乃至十几里羊肠小道过来观看。在工地建设初期,仅有一台几十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远远无法满足工地上的工程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有时,这个柴油发电机会中途发生故障,导致露天电影中断。不过,大家都耐心地等待电工抢修,秩序井然。1975年,从相邻的揭西县大北山水电站架设了一条100KV的线路到南告工地,从此工地上的工程用电和生活用电才得到保证,露天电影也不会再受停电困扰。
有些潮汕知青,为了和几位要好的战友留下合影,相约一起从南告工地走十几里路到河田镇,到墟上的相馆拍照留念。当时,河田镇是距离南告工地最近的乡镇,知青们经常走路前去办事或购物。
陆河南告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后来,这批来自澄海、潮安的潮汕知青,陆续离开南告水电站工地,通过求学、参军、招工等方式,纷纷走上其他工作岗位,分布在汕头、澄海、潮州、潮安、深圳、广州、香港及南告水电站所在的陆河县等地,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再见吧,南告!”
据原南告水电站工地潮安知青陈苹子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她当年曾见到1位即将离开南告工地的潮汕知青,在路边的一棵树下,用刀子刻下这5个字,以表达对南告工地的依依不舍之情。当时,陈苹子默默地看着他,心一下子被震憾到了,离别的复杂心情也使她怅然若失。
其实,当他们来到南告工地参加劳动时,心里无时不想早点离去。当时,在每一位知青的心中,无时不在作这样的灵魂拷问:“一问知青日子要多长;二问今生前程在何方;三问何时把城返?”
可是,当他们真的要离去时,心里却对南告工地、知青连、战友等非常不舍。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战斗过,流过汗水,挥洒过青春。从此,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这里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2004年10月,在“上山下乡”20周年之际,南电潮汕知青回到“娘家”。
对于陆河南告,他们始终未曾遗忘。在“下乡”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的时候,他们都曾组织人员集体回来,在自己战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拍照留念。其他私下小规模回来,更是经常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参与南告水电站建设是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南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的串串足迹。
南告水电工程潮汕知青下乡30周年纪念影册。
南告水电工程潮汕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影册。
同时,他们还在“下乡”30周年和40周年的时候,编印出版了两本名为《映山红》的南告水电站工地潮汕知青纪念册,收录有很多知青老照片、书信、日记、画稿、回忆稿件等,内容非常丰富、翔实,真实再现了潮汕知青当年的光辉历程。
约50年前,他们满怀激情到南告水电站工地“下乡”,经历了3年多的“知青”生活:睡竹棚、吃大锅饭、开荒、铺路、建水库,洒下了汗水,经历了兴奋、担忧、焦虑、苦恼、无助、彷徨……
他们曾经在南告水电站“战天斗地”,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和乡友情谊,在踏入社会之初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对于人生中的那段特殊经历,他们刻骨铭心、念念不忘。他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南告的青山绿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曾洒下他们的汗水和留下的足迹,那里的一山一水都能唤起他们对那段往事的回忆。在这里,他们用汗水和青春铸就了雄伟的大坝、引水隧道和电站厂房,为粤东地区的经济建设用电和改善民众的生活作出了贡献。
- 上一篇:【周末写真】峥嵘岁月 青春无悔
- 下一篇:【周末写真】峥嵘岁月 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