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让居民的“心愿清单”变身“幸福清单” ——海丰县海城镇文津社区入户联心解民忧纪事

( 2025-09-24 12:13:07)

“居民的‘烦心事’,就是我们的‘心上事’。”这不仅是贴在海城镇文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标语,更是每一位社区干部刻在心上的承诺。走进文津社区,常常看到干部们手持民情日志、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在楼栋之间穿梭,在家长里短中倾听,于细微处发现居民的真需求,在问题一线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海城镇党委的指导下,文津社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一套“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和“五个必到”的服务标准——红白喜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家庭变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意外灾害必到,扎实开展“入户联心”工作。干部们推开的不仅是一扇扇家门,更是一扇扇“心门”;解决的不仅是路面、噪音、安全等具体问题,更是老百姓心里那块“疙瘩”。

坑洼变通途:道路修缮安民心

“以前最怕下雨天接孩子,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能崴了脚。”家住公园中路附近的陈姨,说起之前家门口的路,连连摇头。海城镇中心小学位于解放北路与公园中路交汇处,每天上下学高峰,人流车流交织,而破损的路面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病”。

“群众反映的问题,再小也是大事。”文津社区党委书记叶海平在接到居民投诉后,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现场勘查。凹凸不平的路面、松动的地砖、积水的小坑,的确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社区迅速行动,召集“两委”干部、网格员、居民代表开起了“路面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敲定了修缮方案。但资金从哪里来?成了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难题。“我们不能等、靠、要,群众的事要靠大家一起办。”叶海平说。社区党委发动退休老党员、热心志愿者、新兴领域党员,组成临时动员小组,分头入户向沿街住户、商户说明情况,发起集资倡议。

令人感动的是,消息一出,响应不绝。“这是好事!我捐两百!”“为了孩子,我也出一份力!”居民们你五十、我一百,不到一周,修缮资金迅速筹措到位。社区同时动用部分党群服务经费作为补充,确保工程顺利启动。

从勘察到集资,从施工到完工,全程不过七天。如今,再次站在这条焕然一新的路上,陈姨拉着社区干部林晓静的手,笑逐颜开:“现在这条路走得踏实、舒心!你们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高空无坠物:普法调处保民安

“几乎每天都有东西掉下来,我们连阳台都不敢站,生怕被砸到。”家住龙津花园的李先生一度十分焦虑。连续多天,他家阳台频频遭遇“空袭”——玩具、纸盒、饮料瓶,甚至还有吃剩的水果。

他在业主群里发声提醒,但始终找不到“元凶”。恐慌情绪悄然蔓延,邻里之间互相猜疑,社区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

文津社区接到反映后,立即启动联调机制。社区干部联合辖区辅警上门逐户排查,通过阳台朝向、坠物轨迹仔细比对,最终锁定原因是来自楼上的儿童无意间抛落物品。

“您知道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高空抛物如果找不到具体责任人,整栋楼住户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社区干部和辅警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拿出法律条文,结合真实案例,耐心向孩子家长王女士解释高空抛物的严重性和法律后果。听到“可能砸伤人”“整栋楼都要负责”,王女士顿时脸红,连忙道歉:“真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是我们没看好孩子,以后一定注意!”

一场潜在的“悬顶之危”,在法与情的双重疏导下顺利化解。小区重回宁静,邻里重现和睦。

邻里化干戈:静音约定化和谐

“家里老人神经衰弱,夜里有一点动静就醒,已经好几天没睡好了。”911日,文津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刘女士的来电,语气中满是疲惫与无奈。

原来,她家楼上的叶先生有个六岁的儿子,每天清晨六点就开始奔跑玩闹,晚上九点后还常拖拽玩具车,噪音不断。刘女士年迈的母亲本就身体不好,长期休息不佳导致血压升高。她两次上门沟通,却因语气激动,反而激化了矛盾。

社区干部没有简单“判对错”,而是带着《噪声污染防治法》上门,请双方坐下来“慢慢聊”。

“叶先生,您看,法律规定夜间噪声不得超过45分贝,就相当于咱们轻声说话的音量。”“刘女士,孩子活泼是天性,咱们也多体谅一下带娃的辛苦。”干部们不急不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他们还请叶先生亲自到老人卧室感受楼上的动静,也请刘女士坦诚讲述母亲的健康困扰。真实的声音、真切的难处,让原本对立的两个人逐渐放下指责,重新审视客观情况。

在社区的见证下,最终双方达成“静音约定”:叶家尽快在儿童活动区域加铺隔音地垫,并承诺早七点前、晚九点半后避免高分贝活动;刘女士也表示会对日常动静多一份包容。

“都是邻居,互相理解一下,日子才过得舒心。”签完协议,两人握手言和。一段濒临破裂的邻里关系,终被耐心与理解挽回。

如今,文津社区的“入户联心”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社区治理中最温暖的一道风景。海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百姓满意’为标尺,聚焦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推动‘入户联心’工作做深做实,真正让居民的‘心愿清单’变身为‘幸福清单’,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社区故事。”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曾国明 吕嘉宇 陈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