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不能漏了她

( 2025-02-22 09:52:46)

○蓝亮

筹备已久的“东深县农场三队知青50周年聚会”如约而至。十一月三十日午后,来自英国、北京、上海、黑龙江、深圳等地,以及本市的120名六七十岁的老知青,齐聚东深大酒店签到。

此次聚会与往昔不同:为期三天,人数众多,规模宏大,每位与会者都领到了一套浅红色服装,以供集体合影使用;所有费用全免,连行动不便者的家属陪护也享有意外保险。总费用约15万元,16人各捐5000元,剩余部分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承担。

作为聚会筹备组的核心成员,我负责摄影、摄像及制作微信群相册等工作。

聚会的第二天晚上,文艺晚会成为重头戏。晚会由现居英国的原农场宣传队报幕员李伶伶和北京退休的洪学农联袂主持。节目内容丰富,包括器乐合奏、二胡独奏、电子琴独奏、舞蹈、独唱、小组唱和大合唱等。

为了捕捉晚会的精彩瞬间,我们特邀了县城的专业影艺公司。摄像师傅告诉我,他拍摄过无数老年人的节目,但今晚的表演水平最高,演员们多才多艺,与时俱进。

文艺晚会期间,还设置了抽奖环节,筹备组事先公布中奖率高达90%以上,奖品按批次分发,内容保密。

第一次抽奖是贡献奖,上台领奖的是16位各捐5000元的人;紧接着是特别贡献奖,即本次费用的包底人。

我们三队知青中,有的是身家过亿的大老板,有的是上市公司的副总和高管,有的在大学任教,有的担任市领导,究竟是谁匿名承担了这份费用?虽然我是筹备组的主要成员,但至今也不得而知。原本期待主持人会揭晓答案,然而,大家听到的是:为尊重个人意愿,暂时保密,聚会结束后自有分晓。

每次抽奖,中奖者上台站成一排,准备合影。组长特别叮嘱我:这次聚会,每个人都必须上镜,若有人遗漏,我必须承担责任。在拍摄过程中,我除了指导请来的师傅,自己也是小心翼翼,确保每个人都能进入镜头,特写镜头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之前,我们已在不同地点拍摄了多张集体照,文艺晚会结束前,又安排各班拍摄小集体照。

然而,当各班上台时,已无法找回当年的全员,有的人因故未能参加,有的人已永远离我们而去。

一至四班的正副班长都出席了,唯独后勤班缺少了正班长阮爱华,她因二十年前聚会的第二天中风瘫痪,三年后丈夫也先她而去。据与她联系的人透露,她状况堪忧,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每次有人探望,她总是泪流满面。这次聚会,我们征求了她儿子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暂时不要让她知道。

三队知青微信群中,阮爱华默默无闻,她默默地在县城工作和生活,很多人已将她遗忘。这次聚会的合影,又唤起了大家对她的记忆。她曾是后勤班的班长,负责厨房伙食,每当有人晚归,她总是煮面条为大家补充营养;夏日炎炎,她常将绿豆汤送到田间;冬日寒风凛冽,那些修水库的人回来后,总能发现阮爱华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热水……

在后勤班合影时,背景大屏幕特意展示了她二十年前聚会时和生活中的照片,将她融入其中。

聚会圆满结束。我和大家一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深县。回到深圳的第三天,快递员送来一个纸箱,里面装有6瓶精心包装的“幸福系列酒”,上面显著标注着“东深县农场三队知青50周年聚会纪念酒”和标志。

此时,三队微信群热闹非凡。终于有人揭开了谜底:聚会的抽奖奖品由阮爱华的儿子小邹赞助,他是“幸福系列品牌酒”的代理商。此次聚会,母亲无法参加,他特意让酒厂制作了纪念酒以示纪念。

奖品之谜揭晓后,聚会的“包底人”也被揭晓——正是卧床无法参加的阮爱华。

专业摄像师将原始相片和视频发给我,征求剪辑意见。我打开百度网盘,仔细查看,特别是集体照和小集体照,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将这一想法汇报给了筹备组。

之后,我将精心剪辑的“东深县农场三队知青50周年聚会”相片和视频拷贝到U盘,通过快递寄给每位参与者,并在微信群里特别分享了集体照和小集体照。许多人发现,未能参加聚会的阮爱华,竟然出现在了相片中!

“太棒了!”

“应该让她进来!”

“聚会怎能没有她!”

“相片不能漏了她!”

一片赞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