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感
( 2024-12-28 10:49:02)
○郑淑婵
西谚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本着不让上帝讥笑的原则,我过去常常避免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坚守着好吃好睡、简单快乐的生活理念。然而,近段时间,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却如顽石般在我的脑海中盘桓不去:“生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个念头一旦浮现,便久久不肯离去,它顽固地骚扰着我的生活,让我无法再逃避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回想起读书时期,我曾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那时的我,只是为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而感动,却未曾深入思考过人生的真谛。然而,如今的我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这部作品,试图从中找到生活的答案。
余华在书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到为了生存忍辱负重地活着,他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然而,上天似乎总是与他开玩笑,在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及后来的土地革命、大跃进、公社化等一系列运动后,他的亲人相继离世,留下他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当我想起故事结尾时福贵那孤独而麻木的身影,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我不禁要问:在这样的境遇下,他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他的生命还有何意义可言?然而,当我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或许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经历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经历。
动物凭着本能生存延续生命,而人除了动物性外,还有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与绝望。然而,对于福贵自己来说,或许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后,他或许已经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世间所谓的幸福与不幸也是没有标准可言,它应该“是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的相比较,因为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的幸福,面临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温饱生存早已不是问题。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到内心空虚、神经衰弱、生活渺茫,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我们像是一群没有精神皈依的流浪汉,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这样的生活状态,与动物的本能生存又有何异?
张爱玲曾经说过:“年轻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在青年阶段。年轻时候的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与潜力,是绽放生命光彩的最佳时机。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却终生未能点燃内心的火种,让生命在平淡无奇中消逝。
或许,生命本就没有绝对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赋予生命不同的意义。因此,与其终日冥思苦想人生有何含义,不如趁着年轻,勇敢地迈出步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充实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像福贵一样,在生活的苦难中坚韧不拔地前行;也可以像那些勇于追求梦想的人一样,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只要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和活力,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无需过分纠结于生命的意义所在,而是应该勇敢地迈出步伐,用行动去注解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