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年俗乐翻天 请到汕尾过大年】小话汕尾年俗: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回响
( 2025-01-23 12:32:10)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热闹且意义非凡的古老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与记忆。正如王安石笔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所描绘的那般,春节,以万象更新之姿开启新的轮回,凝聚着阖家团圆的温暖,沉淀着岁月传承的厚重。汕尾,这座文化交融的海滨城市,宛如一座民俗文化的宝藏库。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加之其自然环境、气候与物产的独特性,孕育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与饮食文化,其中尤以春节习俗最为丰富多彩。
逛花市
在汕尾,冬至前的 “采囤”,仿若新春的第一声号角,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过去,人们会精心挑选吉日,将青竹叶绑扎成扫把的模样,固定在长长的竹竿之上,一丝不苟地清扫房屋的每一个角落,寓意着扫除旧年的尘埃与晦气。然而,时光流转,如今冬至前 “采囤” 的场景已渐渐稀少,青竹叶也悄然被鸡毛掸子所取代。冬至,对于海陆丰人而言,恰似跨进春节筹备大门的门槛,吃上一口冬至丸,便又长大了一岁。



汕尾的商家,一直保留着吃 “十六牙”“尾牙” 的传统。相传,在往昔,从是否被邀请参加腊月十六的 “十六牙” 宴,便能知晓老板来年是否还会继续聘用自己。被邀请赴宴者,意味着来年仍能保住这份工作;而未被邀请之人,则只能默默接受被辞退的命运。而如今,这一习俗已演变成商家年终宴请员工的盛会,成为老板对员工一年辛勤付出的诚挚慰劳。


冰皮鸡

蒸双丸

时至腊月二十四,年关的气息便愈发浓郁。汕尾民间将这一天称作 “小年”,家家户户沉浸在大扫除的忙碌之中。家具、被褥、厨房用品等都被清洗得焕然一新,仿佛要将过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一并洗净。与此同时,人们纷纷添新衣、购置新器皿,精心挑选年画春联,采购鸡、鸭、鱼、肉等丰富食材,漫步花市挑选年桔年花,处处洋溢着新春将至的喜悦。男人会前往理发店理发,女人则精心烫发剪发,为新年塑造全新的形象。家中还会制作鱼丸、肉丸、大粒参、腊肠、腊肉、甜粿、发粿、松粿、油角、炒米方、花生方、芝麻方等各式各样的美食。

在汕尾人的心中,甜粿便是年糕的代名词。它最初用于祭祀,在大年夜祭拜神灵、供奉祖先,而后才逐渐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应景美食,寄托着人们 “年年高” 的美好期许。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甜粿是童年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小孩平日里难得品尝到甜食,唯有过年时的甜粿,是再贫穷的家庭也会想尽办法蒸制的。从腊月中旬开始,便有人家陆续蒸制甜粿,然而,蒸好的甜粿不能即刻食用,它作为 “开年粿”,需静静等待,直至年初二才能开启,仿佛在积蓄着一整年的美好祝福。发粿,因其象征着发财好运,在春节美食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蒸制发粿时,粿浆受热膨胀,高出碗面的部分裂开,绽放出如花朵般的形状,恰似一张张笑脸,这被称为 “笑”。蒸出 “笑粿”,寓意着来年家中兴旺发达,万事顺遂。若蒸出的发粿未能绽开花朵,便被称作 “虎狮粿”。曾经,人们偏爱 “笑粿” 而对 “虎狮粿” 有所嫌弃,后来有人赋予 “虎狮粿”“横财粿” 的新寓意,让它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如今人们都希望在一鼎 “笑粿” 中能蒸出一个 “虎狮粿”,无论哪种,都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不可否认,绽开花朵的发粿,始终是汕尾人心中发财好运最直观的象征。
鱼丸和肉丸并称双丸,是家家户户年前必备的美食。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实则暗藏玄机。仅其中一味调料铁脯粉(大地鱼粉),就需要特殊处理。往昔,制作铁脯粉需专人守在炭炉旁,用炭火细细烘烤铁脯鱼干,待其烤至恰到好处,再舂成粉末。加入这般精心制作的铁脯粉,肉丸每一口都能在舌尖绽放出浓郁的鲜香。如今,为图方便,人们多使用烤箱烤制铁脯或直接购买铁脯粉,可这样制作出来的铁脯粉,却总也少了那一份炭炉烤制的独特醇香,让人不禁怀念起过去那份纯粹的味道。
小吃类的炒米方,通常是师傅在居民区或村里空旷之地,支起自带工具制作而成。人们若想制作炒米方,既可以自带原材料,仅向师傅支付工钱;也可以不带材料,全权交由师傅包办。炒米方所用的炒米,是将大米在锅中炒制而成,宛如爆米花一般,再加入些许去皮花生,倒入熬制好的麦芽糖,迅速搅拌均匀,放入模具内用工具压实,最后在上面洒上一层芝麻,切成小块,待放凉后,便可装入锡罐中妥善保存,若保存得当,能存放许久。花生方、芝麻方的制作方式与炒米方如出一辙,有些人家会在制作炒米方时,顺便做些花生方和芝麻方,为新年增添更多美味。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已难觅游走制作这些小吃的师傅身影,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同类食品虽应有尽有,但那份传统手工制作的温度与情怀,却只能留存在记忆深处。
除夕之日,贴春联、挂灯笼这两项年俗,最能将年味儿与仪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前的春联,皆是饱含墨香的手写佳作,贴上家门时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而如今,印刷春联更为常见,虽少了些许手写的韵味,却依然以其火红喜庆的色彩,将年味儿渲染得愈发浓烈。火红的春联与灯笼,将新年的氛围烘托至顶点后,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开始拜神明、祭祖宗,而后洗头洗澡、换上新衣,把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端上桌。家乡煲、猪脚墨脯鸡、清蒸鱼、双丸、白切鸡、鱼翅、鲍鱼…… 丰盛的年夜饭,将除夕夜的团圆美满与浓情蜜意映衬得恰到好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分享着一年的收获与故事,举杯共饮,品尝美食,为老人和小孩送上红包,此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与甜蜜的气息。守岁至子夜,便可燃放 “开门炮”,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开启全新的篇章。不过,在禁鞭之后,有的人家将鞭炮换成电子炮,或是通过电视播放鞭炮的画面,以别样的方式延续这份传统;而有的人家则选择取消燃放 “开门炮” 这一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做出新的选择。
整个春节期间,最为忙碌的当属主妇们。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她们便马不停蹄地收拾卫生,还要精心准备年初一早上的斋菜。有些主妇还会用腐竹、木耳、红枣等食材煮糖水,放完 “开门炮” 后食用糖水,这便等同于初一的斋菜,巧妙地提防了小孩出去吃宵夜或是睡得太晚而错过年初一第一顿必吃斋菜的习俗。年初一的早饭,必须是干饭,不能煮稀饭。斋菜一般由荷兰豆、菠菜、豆腐干等组成,有的人家还会准备一碟在汕尾被视为斋菜的腌咸生蚝。经历了除夕夜的大鱼大肉之后,年初一的这顿斋饭显得格外清爽可口。
年初一,吃完早饭,拜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孩子们却更喜欢观看虎狮表演,他们兴高采烈地跟着家家户户参拜的虎狮奔跑,在虎狮表演的晒町上抢占一个靠近里面的绝佳位置,时不时捡起没燃放完的鞭炮头,玩得不亦乐乎。年初二,开启甜粿的时刻,孩子们眼巴巴地围着父母,等待着分配好送亲戚的甜粿后,能得到一小块,细细品尝这份香甜。随后,便跟着父母带着大桔和礼品前往外公外婆家拜年,满心欢喜地讨要红包。在汕尾的传统习俗里,年初一和年初二是不能扔垃圾的,需等到年初三才将积攒的垃圾倒掉,寓意着留住财富与好运。虽说传统是年初二回娘家,但有些人家因要在家中接待亲朋好友,便会推迟到年初四才带着孩子和礼品回娘家。春节期间,各地舞狮、做大戏等活动精彩纷呈,将节日的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至年初七,人们会用荷兰豆、芥兰、大蒜等七样蔬菜炒菜或炒菜茶,吃完 “七样菜”,这个春节假期才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汕尾,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区各自拥有独特的习俗,呈现出 “各乡各例” 的独特风貌,甚至一些相邻的村庄,传统习俗也大相径庭。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人们欢庆团圆、辞旧迎新的热情始终如一。每一个习俗,每一道美食,都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路,承载着对个人成长与家庭幸福的深深期许。它们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在时光的流转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让这份独特的汕尾年韵,代代相传,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