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简谈培养学生阅读好习惯

( 2020-08-02 10:07:44)

○郑徐华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爱上阅读,养成阅读好习惯。因此,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将成为学生个人的宝贵财富,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应重新认识阅读在小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习惯则是孩子一生学习极为重要的习惯之一,培养学生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课内的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的阅读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学生对阅读养成习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觉得要本着“明确要求,加强指导;常抓不懈,强化训练”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最为重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学生才会自觉地去阅读;有了兴趣,学习才有欢乐,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学生对阅读生产了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这样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能在阅读中有最好的收获。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目标中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等。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做出相应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一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二、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做到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阅读的书籍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故事、小说、散文等;二是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并按计划严格执行,严格要求自己;三是要求家长配合,在家庭里创设一种阅读的氛围。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在家庭自觉读书的生活惯例。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在这当中,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养成习惯。

三、培养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动笔的重要性。在阅读时,学生如能做到边思考边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上批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积累。对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写简短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一旦尝试到动笔阅读的好处,就会形成一种自觉。

四、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在阅读时,如果能积极思考,提出质疑,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阅读的价值。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的方式多样,以阅读时是否出声音为标准,则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还有很多读法,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比如朗读。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普通话,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起伏有致,读出汉语的美感。教师有时也要善于带读,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三月桃花水》、《匆匆》等课文时,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潮霞,向前流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教师的语感中听出来的,悟出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带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总之,在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要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成自然,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使其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陆丰市南塘镇龙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