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古诗页里的“立冬”画韵

( 2023-12-10 09:29:58)

○林瑞佳

“秋将归去冬又至,寒色不遮万山翠”。秋天尚未完全远去,冬天便悄然而至。她携高远的蓝天,踩厚厚的落叶,将冬天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处于秋季之末,故而尚存的黄花落叶,常常是诗人们吟诗作赋之景。宋代诗人钱时在《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写到:“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之夜下了清霜,门前的枫树叶落满一地,苍凉之中只有那金菊凌霜绽放,不负秋光。萧瑟之环境,尤显顽强生命力之可贵。

宋代释文珦的《立冬日野外行吟》,别有一番趣味。“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这一天,诗人外出游玩,他一路行走,一路吟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秋冬交替时节,天空清澈,大地清新,天水相融,彩虹于海天之间消散。自然界的变化与律动,触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对自然与家园的热爱。其中的情感,优雅隽永,颇具积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立冬时节,北方已是“水结冰,地始冻”,而在南方仍处于秋凉时期,尤其是岭南地区,街上行人仍是穿着短袖衣物,似乎并未察觉冬季已至。正如诗句所写:“北风潜入悄无踪,未品秋浓已立冬”。

所以,古人“立冬”诗词也是南北各异,意境不同。北宋诗人唐庚《立冬后作》所写的岭南立冬是这般景致:“啖蔗入佳境,冬来幽兴长。瘴乡得好语,昨夜有飞霜。篱下重阳在,醅中小至香。西邻蕉向熟,时致一梳黄。”昨天夜里,降下轻霜,天气凉快起来了。篱下的菊花和酒中的香味,提醒着诗人,重阳已过,冬至临近了,邻家的山芭蕉子已成熟,又到了树上“一梳黄”的美好时光。立冬之后的气候、风物、美食如此美妙,怎不令诗人心境快乐,趣味悠长。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写到的北方立冬是另一番格调: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天寒地冻,蛰虫伏藏,河水开始结冰,月亮也仿佛被冷的变瘦一般,大雁排成行往南飞,人们忙着储藏庄稼,制作皮毛衣裳,以备寒冬之需。这些天地万物的变化,既描画出立冬的气候特征,也呈现了人们在丰收之后的生活状态。

苏轼《冬景》一诗,独具一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初冬之时,荷叶败尽,已无擎雨之盖;菊花残落,尚有傲霜之枝。诗人认为,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这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因为它成熟丰硕、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立冬时节,品味古人笔下千姿百态、千愁万绪的“立冬”诗,犹如穿越历史时空,从字里行间感受立冬时节的诗情画意,以及丰富宽广的人文情怀。立冬,原来是如此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