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描绘红色小镇的时代新画卷 ——海丰县黄羌镇推进“全域镇村典型示范”建设侧记

( 2025-09-03 10:21:02)

新铺的柏油路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平整,两旁客家风情民居错落有致,庭院里各色花卉争奇斗艳。远处,青山如黛,连绵起伏;近处,田园叠翠,生机盎然。这个位于粤东山区的革命老区镇,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海丰县黄羌镇以“三年初见成效”为目标,立足“全域镇村典型示范”定位,从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到风貌提升全面发力,让这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山水小镇焕发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黄羌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擘画新图景 筑牢发展根基

黄羌镇坚持规划引领,以1479N”建设体系为蓝图,精心描绘发展新图景。

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生态资源,黄羌镇高标准规划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目前,“一心一轴一带四片区”的功能布局已初见雏形,犹如一幅精心构思的山水画,将红色记忆、客家风情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

该镇各项建设项目正加速推进。美丽圩镇客厅坐落在镇中心;多个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有序推进;“白改黑”“单改双”道路工程让镇村交通脉络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S510省道“白改黑”11公里、农村公路“单改双”5.9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底化和主干道照明全覆盖已成为现实,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乡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超92%,剩余10个在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也进入收尾阶段。“这些变化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大家对黄羌的未来充满信心。”该镇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金针菜种植基地。

培育新动能 激发产业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黄羌镇深挖特色资源,打好“地标产品农文旅招商引资”组合拳,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虎噉金针菜是黄羌镇的一块“金字招牌”,近日成功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凭借其卓越品质,荣获“湾区认证”。借助这些品牌效应,该镇多方筹资推进金针菜产业园区建设。如今,金针菜年种植面积超1000亩,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多户种植户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

“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还照顾不了家人,现在在家种金针菜,收入比打工还高,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正在田间忙碌的种植户陈大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黄羌镇还推动红色文旅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以东江纵队纪念馆、红军医院、石山兰花基地等为节点,串联起罗輋河乡村绿美景观带、红韵农旅融合示范区,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近三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100多名村民实现本地就业,增收超过500万元。

招商引资同样收获颇丰。国基集团首期投资5000万元的智能化水产养殖装备厂已落地建设,为黄羌工业发展按下“快进键”。“黄羌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潜力巨大,在这里投资兴业,我们很有信心。”企业代表在开工仪式上表示。

塑造新风貌 共建绿美家园

黄羌镇充分借助帮扶力量,广泛动员干部和群众共建绿美家园,让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三年来,该镇累计植树超3万株,建成绿美示范公园2个、“四小园”212个,如今村庄处处绿意盎然、花香四溢。“现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果蔬,不仅美观,还能收获新鲜的蔬菜水果,生活越来越惬意了。”村民刘大姐一边修剪庭院里的枝条,一边笑着说。

为确保环境整治成效常态化,黄羌镇建立“党员干部下沉群众参与”机制,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环境变美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随意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该镇环卫部门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道。

风貌管控成效显著。该镇完成236国道沿线3.8公里房屋外立面提升改造,整治“三线”杂乱点位609处,示范主街跨路通信线、低压电线全部落地。“现在镇上整洁有序,村里绿树成荫,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格外舒畅。”退休教师戴伯正和老友在街头树下对弈,谈及家乡变化,他频频点赞。

当下,黄羌镇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继续保持奋进姿态,聚焦“全域典型”目标,在设施提升、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加速冲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红色、生态和产业三大特色,推动更多标志性成果落地,让黄羌真正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镇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黄羌镇的大地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道路畅通、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一个源于实干、成于创新的“黄羌故事”,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曾国明 吕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