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儿时骑车初闯祸——我的人生履程琐记之六

( 2024-06-23 10:24:22)

○蔡运桂

1948年冬季,胞兄从香港骑一辆自行车回家,香港离家乡有三百多公里之遥,是骑了两天才到家的。当时城镇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已升级为自行车,但农村的自行车仍然稀少。我放寒假回到家里,看见那新的自行车,特别想学骑,胞兄怕新车被我弄坏,亲自到晒谷场教我练习。尔后我自己多次练习,基本上能够上路了。

读小学最后一学期时,趁着胞兄又往香港,我擅自把自行车骑到甲子姐姐家,并骑着它上学。当时能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绝对稀少,我这乡巴佬竟然能骑一辆崭新自行车上学,那是相当引人注目、令人羡慕。有一天中午放学,我骑车打算到真君街购文具,从中心小学到真君街,要走城北大道转北栅街,再转真君街,都是路人较多的街道。我骑车上城北大道时,看见人来人往,颇有些害怕撞到人。无巧不巧,有位穿白色唐装衣服的老人施施然从前面走来,我一时心慌,把不住方向,把老人撞倒到路旁的泥沟里。初次闯祸,我惶恐极了,立即下车把老人扶上路,老人的衣服弄脏了,很生气地冲我喊:“你真大胆,不熟练乱撞,你是从哪里来的?”我诚惶诚恐地向老人道歉,并说我是中心小学的学生,老人听罢说:“噢,还是中心小学的,我叫应兴教训教训你!”我听到“应兴”两字,心里发怵,老人原来是校长刘应兴的父亲。

回到姐夫家里,我把撞倒老人的事告诉姐夫和姐姐,他们也很惊愕,批评我鲁莽,不懂世事,容易闯祸,叫我准备向校长作检讨。

第二天上学时,我首先前往刘校长办公室,刘校长见一学生进来,情绪有些异常,问我来干啥?我怯怯地说:“校长,我闯祸了,昨天骑自行车在城北大道把您老爸撞倒了,我很后悔,不该骑车上街,不知您老爸平安否?”刘校长心平气和地对我说:“骑车不熟练,不该上街,幸得老人没受伤,以后要吸取教训,凡事要小心,这次撞倒老人,下次可能撞倒小孩,要谨记这次的错误,不能再犯了。”刘校长的宽容大度,令我卸下心头重担,我原准备接受校长的严厉批评的,但他平淡的几句正面教育的话,令我永生难忘。

胞兄从香港回家后,我又把撞倒老人的事告诉他,他批评我擅自把自行车骑到甲子去,还在不熟练时鲁莽上街,若把老人撞伤残了,那事情就不好办了,今后不要骑车去,城市人多,危险呀!其实,经此一遭,就算胞兄同意我用车,我也不敢上街乱闯了。

我从这次闯祸中吸取教训,不再骑车上学了。有同学问:为什么不骑车了?我说因车闯祸了,为了不再重复错误,故不再骑车上学。刘校长父子既原谅了我,同学们也不拿此事嘲讽我,我能改之,善莫大焉!

回忆八十年前的琐事,不觉引发我对于对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失调、宽严失衡的思考。从媒体信息中,看到许多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一味溺爱、骄宠,使孩子目无尊长,肆意妄为,自私懒惰,在学校不遵守校规,我行我素。而教师对这些顽劣学生,也缺乏耐心教育,动不动就斥责、罚站等。有的教师和家长沟通,家长有的听之任之,若无其事;有的则对孩子暴打一番了事。教师的责骂、家长的暴打,都无助于少年的改正错误,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工程,对儿童的错误,也应看其是初犯,还是屡教不改者,区别对待、宽严适度。对前者应教育他吸取教训,鼓励其改正;对后者应与其家长协调,摸清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种种不良行为,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耐心教育,才是应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