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访惠州苏迹

( 2025-02-16 10:34:46)

○李伟明

天下“西湖”何其多,最著名者,除了杭州西湖,当数惠州西湖了。

去过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它与苏东坡是颇有缘分的,苏堤便是他留给杭州西湖最大的遗产。而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缘分更深厚,连它的名字,都是苏东坡给取的。

在苏东坡来惠州之前,西湖被人们称为丰湖。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好不容易担任地方实职的“保守派”苏东坡,因为主张变法的新党上台,被朝廷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惠州这座城市因此有了巨大的福分。苏东坡在这里度过了近三年时光,少不了时常游览西湖,写下大量作品。次年,他在《赠昙秀》诗中写道:“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这便是惠州“西湖”的得名。

论面积,惠州西湖并不大,远远及不上杭州西湖。从惠州宾馆出门,左拐没几步,便到了西湖景区大门。虽是5A级景区,但它是完全开放的。城里有这么一个大湖(其实是几个湖相连),已是大自然给惠州人的厚礼。而作为一个上档次的景区,能够完全开放,足见当地政府的胸襟。这个善政不仅仅惠及本州,还惠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走不多远,便是苏堤。与杭州苏堤相比,这条苏堤短了许多,仅300多米。榕荫之下的道路显得特别宁静。两侧的湖水碧波微澜,远处的湖岸则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恬静,一边是喧嚣,二者互不相干,相得益彰。湖城相应,这座古城因此显得稳重而不乏活力。

苏堤的得名,并非牵强附会。据资料介绍,苏东坡到了惠州之后,虽然有职无权,收入低微,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都比在杭州任职时差得远,但他以民为本的情怀没有改变。看到西湖两岸百姓出入不便,苏东坡提议在这里修筑两桥一堤,不仅带头捐款,还发动家人一起参与这项公益事业(其弟妇史氏捐“黄金钱数千助施”)。人们将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哪有一点刻意呢?那完全是自然而然之事呀。

一座城市纪念一个官员,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官职、地位、文章。对百姓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官员是否干了对当地有益的事。如果一个官员能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实干惠民,哪怕官位不显,文章欠佳,百姓依然记得他。在很多地方,便有不少这样的历史人物常被后人提起。惠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人、文豪身份。

漫步过了一座桥,往湖深处行进。没有向导,正宜随便逛逛。不时看到一些雕像。其中一处,苏东坡手拿荔枝,似乎正在品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一直认为,这句诗是苏东坡给惠州产品做的最好的广告。以前在某机关干材料活,看到一位同僚在领导讲话中套用这句诗介绍赣南脐橙:“日啖脐橙三百颗,不辞长作赣南人。”我笑言,脐橙太大,吃不了那么多,不如改为“日啖脐橙三五颗,不辞长作赣南人”。古人写作,未必带着那么多功利,但不经意间,也许就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广告词,这就是文化的价值。

离开西湖,意犹未尽,于是导航往东坡纪念馆,不巧的是,门卫告诉我们,今天是休馆的日子,展厅锁门了。好在开放式的园区可以自行参观。

拾级而上,陆续看到三贤祠、思无邪斋、东坡祠等景观。东坡祠坐落于白鹤峰,当年苏东坡贬谪惠州,随遇而安,便在白鹤峰购地数亩,筑屋二十间,准备成为惠州的“常住人口”。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房子刚建好,才住了三个月,苏东坡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惠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他在白鹤峰的居所改为东坡祠。

眼前的屋舍都是重建的。千年前的建筑,哪有可能真实留存?能留个遗址,便是万幸了。在这里,还真保留了一处挖掘出来的遗址,用玻璃罩着,可以站在上面看地基。环顾四周,风光甚是优美,在这里住着,胜过活神仙。可当年的苏东坡,有这份福气么?别看他身后声名极盛,但其生前,其实过得很不如意,一路坎坷,总是和不幸相伴。古往今来,多少英豪是这样过来的?好在,人们的价值观总是向上的,并不以世俗的一时成败论英雄。先贤们的精神,因此万古流芳,成了最可贵的财富。

今人已将东坡祠视为惠州的文旅地标。我们到达此处时,一对父子匆匆而来。父亲对门卫说,老师要小孩来这里打卡,所以带着儿子赶过来。虽然来得不是时候,没法进馆参观,但他们并不因此却步,还是用手机四处拍照。别小看老师布置这么一次简单的作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中代代相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