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善美文化·汕尾文艺家】融汇中西方艺术 凝铸中国精气神——汕尾籍著名书画家许固令的艺术人生

( 2023-12-10 09:55:00)

“有人问我,您走遍世界,觉得哪里最好?我的回答是汕尾最好,广州第二。”近日,著名书画家许固令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令记者十分感动。

许固令,字白父,1943年生,市城区东涌镇品清村人氏。1980年移居海外,先后旅居香港、台北、悉尼等地,喜欢自由游历。曾在20多年内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20多次,出版个人画集20多册。以中国戏曲人物脸谱画为主题创作,兼画风景、花卉,也擅书法。其作品先后为香港港督府、德国法兰克福艺术馆、日本大阪博物馆、美国圣约翰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收藏。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香港特聘馆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传播委员会顾问、广州画院特聘资深画家。

许固令向家乡的大海兴奋地挥手

自1972年在《羊城晚报》发表第一张中国戏曲人物脸谱画开始,脸谱便成为许老一生永恒的创作题材。许老说,海陆丰乃戏剧之乡,有白字、西秦、正字诸珍稀剧种,小时候,家门口对着戏台,年节做戏,生、旦、净、末、丑给了他深刻的启蒙和熏陶。加上他父母喜爱戏曲、哥哥乃戏曲研究专家,都给了他有益的影响。早在广州美院附中学习时,他就萌生了以脸谱为创作题材的意念,为此,他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有意识地观看了500多场戏曲,涉及50多个剧种。

许固令在长期的思考中决定以局部为突破口,把戏曲人物的脸谱尽量放大,此后又以更加抽象化的手法来表现,许固令认为非常适合自己随性的、漂流的生活状态以及创作思路,几十年执着的坚持,他已经把脸谱画的创作看成是一种日常的生活。许固令这样说:“脸谱本来是从戏剧中来,但我的脸谱画早已不再附丽于戏剧舞台,它成了我人生百态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一种对于美学理念的追求以及个人情绪的宣泄。”他笔下的脸谱是夸张和变形的再现,将脸谱带进了一个丰富与无限的创作空间中,赋予了脸谱更新的元素和意境,同时,脸谱蕴含了他对宇宙生命、人情世俗的独到见解,尽情地演绎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钟晓毅这样说:东西方文化的浸淫,自由的思想和灵魂的追求,笔墨线条的强烈的表现力,许固令一样也不缺,同时兼而有的“我行我素”“知己知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豁达包容性,让许固令的脸谱画精品纷呈,源于生活,依傍艺术,中得心源,积累深厚,又总是非常自信地恣意挥洒,从容点染,以璀璨之笔创造梦幻之境。有时轻盈,有时强烈,有时深沉近乎虚空,有时博大弥漫六合,令人意外,令人惊喜。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原广州画院院长陈永锵则说:他(许固令)以中国民间传统戏剧“脸谱”为创作素材和感情表现媒介,但却毫不迁就各剧种均必严守的脸谱程式和规矩。显然,许固令深谙那些脸谱之所以为脸谱的“谱尺”,可他更深信:古老的脸谱、面具和纹身,这些人类原始的艺术创造、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创造的本意绝非为了“伪装”和“粉饰”,相反,正是为了人的一种强烈的、真实的愿望的表现!也许由于这种民族的、朴素的、浓烈的形式美的感召,使许固令情有独钟地、淋漓尽致地发挥民族戏剧脸谱艺术上的浪漫和幽默,形成了他独有的由脸谱而来又超越了脸谱本身特定内涵之外的神韵。在他对中国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西洋画的色彩技巧,乃至现代装饰画综合技巧娴熟驾驭下,给“脸谱”赋予更广泛、深沉、新颖的意义。他眼前、心底的脸谱,无论“忠”“奸”“正”“邪”“贵”“贱”“美”“丑”……统统成了他豪情引爆的导火线和重新创造一个美的、缤纷的、完整和谐的艺术境界的契机,这就是一番体现艺术家个性由智慧支撑勇气的超脱。

许固令的脸谱创作并不“脸谱化”,他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一张画是相同的。”他的意象脸谱画往往在下笔之前还不知道是画什么,也许画得意象、也许画得写实,然后再用其他方法“破”掉它,使其变成碎片、变成组合、变成抽象……他的落笔耕耘没有框架,没有既定的目标表达,“每一幅画都不满意、每一幅画又都满意”,他说,因为每一幅完全不一样。著名戏曲评论家黄心武也曾叹道,“作者的脸谱画,居然丝毫没有‘脸谱化’。他的每一件新作,全有着‘这一个’的神采。这种永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令我感佩不已。”

丰富的游历,让许固令有机会访问世界最有名的艺术馆,亲睹那些世界名画的原作,有机会和世界顶尖的同行作面对面的交流。他的作品取西方的构图和色彩之长,表达东方的意境和内涵,用文化的碰撞制造着色彩的交融。他自言:“我的创作内核始终是中国的,体现的是中国的精气神。”

许老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但早年,他是以书法开始闻名的:中国的几大知名杂志《十月》《四海》等均出自他的手笔;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创作了连续多年印刷量超过二百多万份的春联,中国几个大城市的友谊商店招牌(如上海友谊商店等)也是他书写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书法在中国大陆刚刚兴起之时,许固令为其代表人物之一。而书法,正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作家、书画家雷铎写道:1980年移居香港之后,广泛的阅历、30多个国家的艺术游踪,无疑给许固令的艺术带来了十二分宝贵的新鲜营养。许固令为广东电视台主持的介绍澳大利亚文化的六集电视专题片《眺望》中,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介绍澳大利亚的绘画及其他艺术。我发现,许固令对澳大利亚博物机构和画廊所收集的两类绘画作品具有十分迷醉的热爱;一类是澳大利亚本土的土著艺术家的那些天真浪漫之作; 另一类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我猜想,许固令从一个“以墨作画”的水墨画家逐渐蜕化为一个“以色作画”的水墨画家,域外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雷铎还写道:我没有说许固令是“国画家”,而说他是“水墨画家”,是因为许固令的水墨作品虽然大多使用了宣纸、墨、中国画颜料,乃至中国文字题款和印章,但许固令也常常打破樊篱,在材质上使用宣纸,也使用日本纸、高丽纸或其他纸;在颜料上,使用国画颜料,也使用英国水彩乃至美国丙烯;但更主要的是,在绘画精神上,不论造型、不论构图、不论用色、不论用线或点块面,许固令是越走越远,水墨画在他那里,仅仅是一种作画的精神化手段或手段化精神,其余的,没有国界、不论时代,也没有画种规约,只要是好东西,只要用得着,便拿来了一锅煮,其变化过程,以脸谱作品为例,1990年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折点,几年之后,一个“抽象的许固令”终于稳固地站立在国际的水墨画坛上,可以断定,不出新,没有今天的许固令。

原汕尾市美协主席刘克武认为:“许老师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立意高,他的主题创作以中国戏剧脸谱为载体,通过匠心独具、惟妙惟肖的描写,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等人间万态表现了出来,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艺术境界。其次是随心随性。艺术创作贵在自由。在许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轻松洒脱、激情飞扬的自由以及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能够把读者带进一个放飞自我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个世界里尽情享受艺术的熏陶。第三是色彩非常好。这一点,在整个美术界中是共识的。其作品色彩中西结合,五彩缤纷、艳丽而不媚俗,高级而又唯美,能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直击读者心魂。我相信,许老师的艺术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许老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尤其是汕尾书画艺术的发展,他不但多次回乡举办个展、合展,而且但凡家乡举办书画艺术活动,他都鼎力支持。如去年6月,他回乡举办“渔风和畅——许固令致敬汕尾”主题画展,共展出70幅作品,许老用传神的笔触,以海洋、渔港、海鲜等汕尾特色元素为创作题材,生动阐释了故乡汕尾的特色文化,细致淋漓地表现了汕尾家乡的风景美、人情美、文化美,展示了绚丽灵性的山海湖城,善美汕尾。

许老一有机会就对我市书画家进行点拨。记者在采访原汕尾市美协主席刘克武时,曾听刘克武说,许老有一次回乡,主动要求和市美协一些会员面谈,对会员的作品进行了点评,结上了师生缘。此后,刘克武多次赴广州向许老请教,进步很快。在汕尾画家王秋奇举办个展时,许老师欣然撰写序言,对王秋奇取得的成就、艺术特点给予肯定,并给予积极鼓励。在汕尾,无论资深画家郑孙堤、刘友明、陈孝能、邵明江、王新等,还是较有实力的中青年书画家林淑如、陈文树、陈世彪、黄木雄、陈建涛、黄丹、庄粒等,只要大家相聚切磋探讨书画技艺,都会谈到许老师的影响。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许固令谦和可亲,他说他的工作室里悬挂着“误人子弟”条幅,迄今为止没有正式收徒。他还要求记者不要在他名字前面加上“著名”“德高望重”等等定语,称其为一名老书画家就可以了,他年届八十,有资格称老了。如今的许老,名利看淡,家乡在他心中却重千斤。他喜欢家乡的咸茶、小食,喜欢家乡的高山大海。他说,汕尾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六千年历史的沙坑文化,最近在海丰鹅埠镇又发现了商周时代的大型墓址,有着三大稀有剧种、渔歌、木偶戏等固有文化,我们应该把它们继承下来、宣扬出去。

许老说,若干年后他将回汕尾定居。他还说,他最好的一批作品没有出售,将来要捐给国家、省、市有关机构。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