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汕尾】文物探究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
( 2025-07-20 14:56:02)
海陆丰到底属不属于潮汕?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近日,记者探访汕尾市博物馆,参观了汕尾历史文化陈列,尝试通过历史文化范畴来研究这个问题,从博物馆的“闽南文化在汕尾区域的传播”到“移民浪潮”展区,从一角度解答了“海陆丰到底属不属于潮汕”这个问题。

图为瓷虎子。
首先,让我们从相关考古发现来看“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
2019-2021年,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在陆丰南峰山(今陆丰霞湖南峰山垃圾处理场)和长浦仔山(今龙山中学新校区)发掘了两处墓葬群,共发掘12座墓葬,墓葬大小不一,朝向一致,都是呈“凸”字形拱顶砖室墓结构,除底铺素面砖外,墙面和顶部都是带纹饰砖,纹饰有钱纹、马纹、莲花纹、缠枝纹等,是岭南地带比较少见的“满纹砖室墓”,出土器物以南方青瓷居多,少量北方白瓷,还有铜镜、金戒指等。结合墓葬的建筑形态和随葬品的年代鉴定,专家认为,这两处墓葬群的年代是南朝至初唐,可能是家族墓葬群。
据市博物馆馆长练娟介绍,经过对比,这种墓葬与闽南泉州、漳州等地的墓葬形式及墓砖纹饰、随葬品高度一致,可见早在南朝时期已有人从福建闽南迁居汕尾,闽南文化已开始在汕尾区域传播。
其次,让我们从海陆丰各地“一世祖”墓和族谱的记录来看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
近年来,市博物馆通过文物普查、专项调查等方式记录了30多座“一世祖”墓葬和从宋代至清代400多座古墓葬,这些墓葬是我们研究移民历史的可贵标本,通过“一世祖”墓葬和其他古墓结合族谱记录,对海陆丰各个年代的移民状况进行了相对较为科学的分析。练娟介绍,汕尾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南宋时期,绝大部分移民从福建莆田直接迁居海陆丰,小部分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直接迁居海陆丰,到目前为止,很少发现有南宋以前从潮汕迁移汕尾的记载。汕尾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明代万历至清初,这个时期的移民成分比较复杂,数量最大的仍然是从福建莆田、漳州、泉州、诏安、武平等地到来的移民。其次是从潮汕到来的移民,明初因为设立卫所,从中原、江浙、江西一带一批部队移民,明万历年间一批移民从惠州、东莞、梅州等地落户汕尾,构成了当地的客家人族群。这就大致形成了现今汕尾的社会形态。
由于海陆丰地区地理位置处于粤系、潮系、客系的交汇处,这三方面的文化对海陆丰地区都有影响。从历代移民情况来看,潮汕移民并不占多数,但是,汕尾区域无论从语言、风俗、饮食、信仰到建筑形式等等,与潮汕有很大的相似度。练娟认为,首先汕尾与潮汕地理相连,都属于粤东区域。其次,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也有大量闽南移民,因此汕尾与潮汕其实有着相近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