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纪念亭里忆先烈
( 2020-11-01 10:53:15)
○林煜琮
秋高气爽,暖阳拂面,映照在陆丰市碣石镇更新村外这一大片山野中,霞光如碎金般流泻挥洒。在山冈上的六角亭,由然挺立,墨绿的琉璃瓦流光溢彩,愈加庄严。走近详观,该亭为六角攒尖顶建筑,高5.9米,直径5米;亭顶四周飞檐翘角,若飞举之势;六根大红柱子支撑着亭顶,坚固无比;亭匾写着“革命烈士纪念亭”几个字,左右亭柱雕镂着一副对联:“浩气贯山川千秋念旧 ,英灵昭日月 九域更新”;亭内有一石碑,题刻“东江特委林铁史革命遗址”;周围松柏矗立,绿草如茵,一簇簇鲜花摆放亭前,益显庄严肃穆。细读碑记内容,霎那间,一串串字词宛若跳动的音符,当年林铁史在此战斗的事迹如现眼前……
林铁史(1898年-1928年),广东海丰县海城镇鲤趋埔人。他的父亲林晋亭是“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启蒙老师。在1927年10月底海陆丰人民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全国第一个县级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诞生了。林铁史被当选为陆丰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主持政府的日常工作。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劳苦大众当家作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翌年3月,在国民党派出重兵的四面“围剿”下,形势十分严峻恐怖。至5月10日,东江特委委员林铁史临危受命,兼任军委主任,负责全县军事工作,指挥全县人民继续坚持反“围剿”斗争。
6月下旬,林铁史带领工农武装100多人赴往碣石九更寮、金厢一带,传达东江特委暨新县委准备组织夏收武装暴动的决定。7月6日,林翰藩陪同林铁史到九更寮、草洋、角洋等地召开穷人会,整领武装,恢复乡村苏维埃政权,健全各乡党支部,准备暴动。
我疾步跨上山冈,攀上似卧虎踞伏的大岩石,举眼环顾,远方碣石城高楼大厦,阡陌纵横;近处山野里岩石树丛,枝叶摇曳;路边两旁的小城墙整齐排列,似乎有一个个威武的赤卫队员肃立其中。此情如景,令人不禁回忆起往昔那段悲壮难忘的革命历史。
放暗哨的赤卫队员报知前方大批敌人进犯围击,林铁史、林翰藩立刻率领九更寮村农会黄娘花、黄妈贤等赤卫队员多人隐藏在山冈上的战壕和岩石边,准备埋伏截击进攻的敌人。不一会儿,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敌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着,在山冈四处迸碰起一串串火星,到处都是浓烟和纷乱。林铁史、林翰藩和赤卫队员们举枪反击。然而,敌强我弱,我方只能且战且退,撤至九更寮村中。突然,林铁史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昏迷在地上,最后不幸被捕,落入敌人的魔掌中。林翰藩带领曾海滨和大部分赤卫队员突围,后于中旬在观音山被敌兵包围,弹尽援绝,自己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英勇牺牲,年28岁。11日,林铁史在海丰被敌人残忍杀害,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我心情沉重地倘佯在这旷野山坡上,凝望着这一片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的山地,沉浸在革命烈士一桩桩激昂悲壮的往事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阳光普照中,这革命烈士纪念亭熠熠生辉,仍然传递着革命的气息……
“不忘烈士抛忠骨,纪念亭前祭英魂”。坚贞不渝的林铁史烈士,不屈服于严刑拷打,不动心于高官厚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铮铮铁骨捍卫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林翰藩和碣北地区的革命烈士们一起在海陆丰大地上,抛头颅,洒鲜血,付出宝贵的性命,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诗篇,奏响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后人,亘古不变,永不磨灭。
- 上一篇:【美丽汕尾】古韵悠长博社村
- 下一篇:【红色记忆】纪念亭里忆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