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藏协举办古代青铜镜展览会 铸镜工艺吸引人
( 2022-11-06 10:06:00)
11月1日到10日,市收藏家协会举办了以“古代青铜镜”为主题的展览会,展出汕尾地区沉积文物中战国、汉代、唐代的青铜镜共73面,其中战国20面、汉代26面,唐代27面。因疫情原因,采用分批次应约参观方式,每批次5人、观览时间1小时。
市藏协会长黄水河介绍,汕尾市的沉积文物来自中华大地,我市收藏家收藏的青铜镜众多,此次选展73面,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的寓意。此次展品最大的直径达38公分,最小的直径4公分还不到。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举例:“山”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铜镜装饰纹饰,国外学者又称之为丁字镜、T字镜。此类铜镜,均为圆形,钮座有方有圆,钮座外饰羽状地纹,地纹上规律排列三至六个类似山字的主题纹饰。山字有左旋、右旋两种,根据山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几种,如展品2号为战国六山镜直径18cm厚0.7cm重990g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座外有六个山字纹,字体瘦削,倾斜度很大。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顶住镜缘,每个山字的外框镶有细边,左边细边延长伸至另一山字的底边,形成六出星芒形。钮座外均匀向外伸出六片花瓣,各山字右肋又配一花瓣,共12花瓣,精美华丽。
展品6号为战国菱格武士狩猎纹青铜镜,直径22cm厚1.cm重810g。三弦钮,方钮座。以双线勾连雷纹为地纹,双线内填碎点纹。地纹之上,双武土与双豹相间排列,作搏斗状。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 展品14号为东汉东王公西王母车马青铜镜直径17.8厘米,厚1.5厘米。圆形,圆纽,纽座饰一周莲花瓣纹。内区主纹带分布田个乳钉,其两乳钉间饰神兽人物。西王母戴胜盘腿端坐,左边铭文“西王母”;其左侧一组两侍从跪坐持棍捣药状;其右侧一侍从跪坐奉茶服侍;东王父戴帽盘腿端坐,左边铭文“东王父”;其右侧一侍从跪坐奉茶服侍;一羽人舞动表演场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唐代铜镜形制美观多彩多姿,唐代铜镜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唐代铜镜铭文内容虚实并举,唐代铜镜纹饰图案生动活泼。展品17号为唐代海兽葡萄镜,直径22cm厚度1.1cm重1200g。此件海兽葡萄镜华丽富贵,精美大气。圆形,伏兽钮,弦纹高圈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伏兽形体丰腴,肢体结构明显,肢爪劲健,身披繁密华丽的鬃毛,外区设飞鸟、葡萄纹饰,栩栩如生。
又如展品16号为唐代龟钮画像葵口镜,直径18cm厚0.5cm重606g。此镜背龟钮,采用黑白红蓝等多种颜色作画,绘帘幕边两伎乐女坐姿吹箫歌唱,形态自然逼真,整镜绣色自然。展品24为唐代螺钿花枝纹镜,直径22.5cm,厚0.3cm重810g。它是将螺贝外壳雕刻成的各种图案按照设计要求黏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螺钿为白色,在黑白反差中投射出诱人的光彩和华丽。
此次参观者都是文物收藏爱好者,他们纷纷表示,能欣赏到这些精美绝伦的铜镜,通过实物了解战国、两汉、唐代的铸镜工艺,十分高兴。同时为汕尾有这么多好的铜镜藏品感到惊讶和骄傲。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