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

( 2023-04-08 08:54:48)

○吴岸晴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当今生物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生物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中一个体现是态度和责任。《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强调的是学生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本文从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个角度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

一、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是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基于对生态知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哲学观,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样的重要,同时引导学生摒弃过去人们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掠夺性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认识和行为,并且能参与个人和社会国家环境生态保护的讨论,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有解决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责任担当和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教育内容是由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决定的。首先,人们要改变人类中心论,树立物种间平等思想。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多最大的,那就意味着人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最大的责任和义务。其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现存的生物都是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和必须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现在的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激烈的生存斗争使得生物适者生存,人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肆意消灭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种生物,这样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去保护这种生态平衡。第三,应具有生态大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和生态失衡。这就要求人类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生态大环境来保护,不能只考虑局部的,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教育要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教育要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

二、如何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

1、要坚持以一贯之的原则。

所谓“以一贯之”的原则,就是指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学校都要始终如一的坚持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常识,能自觉地遵守有关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能明白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要与其他成员和谐共处才能持续发展的规律,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做到一言一行都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要求。根据这一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发育特征、文化程度来确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

2、要遵循“螺旋式”发展的原则。

普及生态知识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一定生态知识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反过来可激发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求知欲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应该一边对学生普及生态知识的教育,一边进行生态道德责任意识的灌输,呈现交错“螺旋式”发展,互相促进。徐进利在《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尝试》中提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向学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比如在讲解了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能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点,又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3、要针对中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特点循序引导。

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状态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对中学生进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生态意识教育,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人类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垃圾分类等等,并且要强调自觉遵循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白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权利和义务。

4、结合实际多形式多渠道教育。

生物学科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生态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除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一些生态环境污染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本人布置学生去完成如“在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事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改变这些现状?”“城区奎山河污染现状”等调查,鼓励学生拟定保护环境的计划。这样通过课堂学到的理论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学生还会把学到的信息调查到的情况带回家带到社区,同时将家庭和社区的信息反馈到学校,这样家庭、学校、社区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达到教育共振的效果,形成很好的教育氛围,扩展了生态环保责任感教育的“网络”。

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并深入人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具体落实还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协作。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将用自身专业素养和学科魅力去影响学生,将环保社会责任教育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汕尾市城区香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