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苏东坡
( 2025-02-22 09:38:18)
○黄文润
读过不少苏东坡的诗文,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家词家,“穷”也“兼济天下”的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者。这个寒假,我较为系统地读了苏东坡贬谪惠州前后的作品,蓦然发现,原来苏东坡也是一位“水手”。这可不是我心血来潮为他贴上的标签,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的。请看这首诗: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作于宋绍圣元年(1094),其时苏东坡正在前往被贬之地广东惠州的路途中。由河北定州知州降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苏东坡的心境自不待言。全诗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我这个从七千里外(形容路途遥远)贬谪而来的头发斑白老人,就像一叶孤舟漂泊在险恶的十八滩头。我思念故乡的山水,经常忧思成梦,船到惶恐滩更让我忧伤。狂风吹拂着船帆,鼓起来‘大腹便便’,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我应该去做官府的水手,因为一生见过了太多的风浪。”诗中的“惶恐”即“惶恐滩”,相信绝大部分读者是从南宋文天祥的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而知晓惶恐滩的。坐船从万安沿着赣江逆流而上到赣县,需驶过十八个险滩,其中位于万安县南的黄公潭最为险恶,当地有民谣曰:“黄公滩,黄公滩,十船过滩九船翻。”原来,惶恐滩本叫黄公滩,苏东坡经过此地时,联想到仕途险恶、身世浮沉,便发出“地名惶恐泣孤臣”的感叹,根据黄公滩的谐音,将其称为惶恐滩。一滩江水经过苏东坡的点化,便有了不一样的骨血和桀骜不驯。全诗九曲回肠而婉转沉着,寓爽利于沉郁,化悲情为豁达,尤其是尾联“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风骨傲然,高拔卓立。“水手”两字,完全可以看做全诗的“诗眼”。
渡过赣江,苏东坡翻越大庾岭,坐船到达广东清远。他看见岭南都是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十分宽慰,写了一首诗《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事实上,这首诗题目中的“舟行”二字,某种程度上是苏东坡一生行迹、心迹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生三次出蜀、二次返蜀,走过陆路,也经常走水路。他还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等地担任过地方官员,游历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原岭海,“出没风波里”是他生活尤其是仕途的常态,也难怪他在过惶恐滩时要发出“便合与官充水手”的感叹了。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惶恐滩已经不见踪影。而关于水手苏东坡的故事,至今仍然在当地传颂……
- 上一篇:书法
- 下一篇:春天的口哨(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