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汕尾⑩】大石牯宋村落遗址
( 2025-08-03 11:25:09)
南宋末年,为逃避战乱,部分闽南家族迁居海陆丰。他们最早的落脚点在今陆丰碣石至三甲一带的沿海区域和海丰县城及周边区域。移民带来了语言、信俗、生活习俗、礼仪教化、先进的生产工具等。他们成为开发港口、开垦荒坡地、改造盐碱田的主力。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他们逐渐在各地形成村落、墟市,构成具有闽南文化特征的社会生活形态。至今福佬话(闽南语)是本地主要语言,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讲福佬话。
▲大石牯遗址出土宋瓷碗
▲大石牯遗址出土宋酱釉执壶
据市博物馆馆长练娟介绍,这批古村落中较为代表性的有大石牯宋村落遗址、洋坑古寨公平旧墟遗址等等。其中大石牯位于汕尾市城区捷胜镇沙坑村,南面是沙坑南遗址,遗址分布的区域为海边一缓坡高地。地表可见大量唐宋时期瓷片、瓦砾、食用贝类堆积层等遗物,面积约40000平方米。
▲唐酱黄釉四系耳瓷罐,高19.4cm 口径16cm,大石牯遗址出土
遗址所在高地的西北角之断崖可见以板瓦构筑的墙基,为村落遗址的建筑基址。从所见遗迹、遗物及其埋藏情况推断,大石牯及其周边从商周一直到唐代都有人类居住,到了宋代出现大型建筑基址及大量的生活器皿,已形成村落。
▲大石牯遗址出土宋酱黄釉瓷罐。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 上一篇:田墘南联村推进绿美建设
- 下一篇:【图说文化】令人敬畏的生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