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文明汕尾 同建善美之城】筑牢成长基石 绽放道德之花——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回眸
( 2025-07-29 09:06:23)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1331”工程、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1336”工作部署为总抓手,精心推进“培土、育苗、守护、强基”四大工程,通过思想引领铸魂、关爱保障暖心、安全防护筑盾、阵地扩容赋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筑牢价值观根基
让理想信念扎根心田
理想信念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精神沃土”。我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时代脉搏、感悟责任担当;优秀童谣传唱、经典诵读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交相辉映,近十万名“红领巾讲解员”活跃在校园、社区和红色场馆,用清澈童声讲述革命故事,让榜样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中最鲜活的风景线。
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力,为成长注入“双保险”。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实践体验中领悟“劳动最美”的真谛;构建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专业师资培训覆盖全市,线上线下心理健康课程服务数千人次,成功干预多起重点个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起“防护堤坝”。
织密保护网络
为成长托举希望
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保护网,温暖包裹每一颗童心。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全覆盖,儿童督导员与村(居)儿童主任组成的专业队伍扎根基层,“儿童主任+网格员+社工”的联动机制让关爱无死角——独居儿童的午餐有人牵挂,困境家庭的需求有人响应,每个孩子都能被及时“看见”与呵护。
从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市建成数百个儿童关爱阵地,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成为孩子们课后阅读、兴趣培养的“成长驿站”。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困境儿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孤儿养育标准实现稳步增长。通过不断完善保障体系,累计为数万人次困境儿童发放补助,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社会温暖,让特殊群体儿童也能共享阳光雨露。
筑牢安全底线
撑起成长“保护伞”
校园安全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校园“一键报警”“监控覆盖”等设施实现全面达标,众多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为师生牢牢筑起“平安屏障”。
交通与食品安全守护“日常安全”。校园周边交通违法整治常态化,斑马线、减速带等设施持续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严查校园及周边食品,从“车轮子”到“菜篮子”,每个环节都有“把关人”。
网络与身心安全筑牢“隐形防线”。涉未成年人网络谣言被快速查处,网络举报专项入口让不良线索“秒响应”;防溺水宣传走进千家万户,警示牌沿水岸延伸,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守护孩子们的“水中安全”。
丰富成长空间
点亮多彩童年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多座图书馆、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互联互通,创新打造了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均设有面向未成年人的特色服务项目。家长学校和儿童之家实现社区全覆盖,并逐步升级为标准化服务站点,让文化滋养融入日常生活。
文体活动点燃“成长活力”。亲子阅读会、家庭教育讲座惠及数万人次,书画展览、非遗体验、体育赛事广受欢迎。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涵养审美,在运动竞技中锤炼意志,多次在省级赛事中摘金夺银,潜能得到激发。
时光为证,步履不停。下一步,我市将持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红领巾宣讲团”的声音传得更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环节;升级安全防护网,重点整治校园周边隐患,深化防溺水与网络环境治理;加快市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让“四点半课堂”“心理辅导站”走进社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普惠性家庭教育资源;实施“名优校长、教师培育计划”,打造“四有”教师队伍……我市将用更扎实的行动,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汕尾日报记者 陈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