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汕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 2025-07-30 09:02:50)
○朱少峰
农文旅融合发展,即通过将农业、文化、旅游三个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环境,并激发农村活力。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还带动了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汕尾市始终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农村释放活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且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一、汕尾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汕尾市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汕尾市位居广东东南沿海,富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开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
汕尾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类型齐全,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米袋子”和“菜篮子”的美誉,市内设有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个广东省“菜篮子”基地。此外,还有独特而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等项目优势得天独厚。
就文化资源来看,汕尾市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沙坑文化”,有国家级文化遗产9项、省一级文化遗产30项、市一级文化资产75项。此外,汕尾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革命的萌发地之一,各类革命旧址、历史纪念馆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从旅游资源来看,汕尾市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汕尾市旅游资源富集、海、史、山、庙立体式交叉;主要旅游地有“汕尾八景”、14个国家A级景区,以及455.2公里的海岸线和881个岛屿,拥有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
(二)汕尾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汕尾市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应用农业高效技术、设施农业等,增加了农业产值和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汕尾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年底,汕尾市有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12个、产业强镇1个,设施农业面积125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
二是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近些年来,汕尾市加大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的力度,提升了市、县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频率。另外,汕尾市也将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红色旅游线路,特别是《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是汕尾市通过改善旅游服务环境,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多种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度假。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汕尾市200多处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旅游设施都得到了初步的完善;旅游部门还致力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等的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批农业观光、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内涵,增强了旅游整体的吸引力。
(三)汕尾市农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如今,汕尾的农业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有产业缺产品、有人气缺商气等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协同效应不强。汕尾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度依然处于初步融合阶段。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部分产业融合仍是形式上的融合,农业和文化缺少深度产业链和创新;产业融合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文旅的融合主要在农业产品销售和观光农业,深度文化体验和旅游产品创新不够。
2.农文旅产品开发层次低,同质化明显,缺乏特色与优势。目前乡村旅游景区业态设置形式单一、层次低,仍旧停留在品小吃、吃农家饭、乡村观光的层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同质化、城市化特征明显,“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农、俗、情、趣、真等特色内涵不明显。
3.农文旅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据我市相关数据显示,我市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覆盖度不高。一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新能源车充电桩、景区厕所、休闲平台等)不够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景点专业解说、智能旅游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从运营机制方面看,市场化运营能力还要提升。“长出来”容易,“活下去”难,在蹲点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农文旅项目长效运营机制缺失甚至未建立,有“热热闹闹一阵子”后无人问津的苗头。我市现有乡村旅游景区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够,围绕游客提供优质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水平还需提升。
5.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匮乏,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旅游管理上看,市场上旅游相关岗位很多但专业人才缺乏,使这些岗位难以得到及时填补。从文化创意上看,汕尾市对稀有剧种(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等)进行保护性开发也面临着人才缺口问题,传承中心多年缺少导演、编剧、舞美、音乐等专业人才,导致戏曲类艺术作品缺乏现代元素,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二、促进汕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建立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以下是对我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路径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以文化为引领的农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农文旅三者融合,实现产业协同增效,增强产业融合竞争力。一要坚持文化主导。引导鼓励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乡村地域文化梳理研究,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优势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支撑,进一步讲好汕尾乡村故事、打造汕尾乡愁记忆。二要推动旅游赋能。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消费人群新特点、消费习惯新趋势、做实“文旅+”创新融合、创意开发,因地制宜培育农耕体验、非遗实操、研学实践、特色精品民宿、特色美食等新业态新消费,提升乡村生活独特的体验乐趣。
(二)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及建设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宣传优质农产品和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思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首先,要发现并利用好我市的农业资源,整理归集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将其“产业化”,形成品牌的前沿代表。其次,品牌占位要快,尽快对品牌进行宣传和营销,挖掘和宣传农产品文化价值,给品牌注入灵魂。再次,创新品质差异,展现品牌特色。在品牌建设中还要注意解决品牌形象不够鲜明、设计雷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最后,加强政策的支持、组织的领导、资金的倾斜,让其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保障。
(三)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求“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路径。一要创新林下经济,发展绿美生态观光游。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绿美生态+经济融合”的新业态,以优美的生态景观聚人气、聚财气。二要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开发一批旅游娱乐体验、网红打卡点、集农业教育与实践、军事教育、科普教育基地、田园观光旅游一体化综合园区,为市民打造一系列可观、可赏、可去、可游的美丽乡村休闲观光示范地。三要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研学及休闲旅游。充分利用革命斗争遗址,着重开发红色研学游,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缅怀先烈、教育党员、激励青少年,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遵循。四要立足海域资源优势,重新定义“靠海吃海”内涵,加快形成“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力争形成一个集“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奋力推动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迈进。
(四)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既看面子又看里子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是干事创业、项目发展的引擎,要通过各类政策、激励机制来带动人才下乡。同时也要加大本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本地农民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者等群体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源泉。通过引人、育人,打造汕尾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人才队伍。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施公寮村“乡村CEO”刘德江,帮助当地开发了乡村旅游新业态,盘活了农村集体经济,他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家乡面貌,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年人才“头雁”,形成头雁带动群雁的效应。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村风貌
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汕尾市要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覆盖率和质量,提升旅游服务总体水平,进而提升游客满意度。夯实对标提升配套、优化服务,不断补足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智慧旅游、标识系统等的短板。一要进一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二要提升村内农房整体建筑风貌,有序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三要持续开展水体清洁,清理沿岸各类垃圾。四要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现各村主道硬底化及巷道硬底化工作,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六)加强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活多方优势,鼓励各镇村创新“平台公司+专业队伍+村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文旅带头人”的发展模式。完善创新招投机制,助力引进专业团队开展规划、建设、投资、经营,引导其他龙头行业融聚资源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致富,打造产销平台,聚集金融机构、物流网点延伸到村,加快推进农产品销售流通。汕尾市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撑,优化完善项目实施和资金支持体系,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如财政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科技赋能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一要推广高效的农业技术,即大力采用科技手段,构建智慧农业,提高汕尾市农业产值与效益。二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汕尾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尽可能多地设立县级“农技驿站”,充分利用广东农业农村资源管理的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精确数据采集、预警、分析、决策支持、数据共享等,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和应用水平。三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精准对接需求,建立一批科技支撑集聚发展的典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还要不断强化与省农科院及其他单位的协作与配合,推进新品种试验和适用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汕尾市锚定“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以系统推进“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下一步,汕尾应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汕尾市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