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02

重学崇文墟日旺——城区东涌镇品清村“抡英堂”遗址觅旧事

( 2025-08-03 11:38:00)

抡英堂系清朝时期“南海丰”(指当时海丰县南部的汕尾、马宫、红草、东涌、田墘,捷胜,遮浪一带)的学宫,曾培养了不少人材。近日,记者探访了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品清孔庙大殿遗址,它坐落于城区东涌镇品清西村惠来巷,又称品清会馆、品清学宫,俗称“抡英堂”。201289日,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公布品清会馆为汕尾市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由市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立牌。

在村干部的引路下,记者来到惠来巷,眼前的“抡英堂”残垣断壁、绿植丛生,昔日的风采只能在残留的碑记和村人口耳相传中去寻觅踪迹。据碑记记载,“抡英堂”本为“九包五”格局的一座大厝,始建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重修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由乡绅蔡翁,杨翁,冯翁诸位先生等创立。”清代的海丰县设置有众多的书院、社学,为增加考中的机率,各地书院、社学都聘请有名望的举人、贡生、庠生等前来执教监课。在“抡英堂”执教过的有捷胜的刘雄、何兆南等知名文人。当年“南海丰”学子必须在“抡英堂”取得会考资格,才能参加高一级的府试。可以想象当年这里莘莘学子人头簇簇,过往官员络绎不绝的盛况。至于“抡英堂”究竟出了多少人才,由于史料缺乏难以统计,但一块由该堂培养出的“曾、监、贡、庠”等诸生共16人同撰名的碑刻,可略窥一斑。碑文有“文运”“蒸蒸日上”“勒石以志”等字眼,用人才济济来形容并不为过。

“抡英堂”为何能成为“南海丰”学宫?据村干部介绍,首先,因官道经过品清村,且品清湖就在附近,因而该村独享水陆两利成为“南海丰”的交通枢纽。其次,经济繁荣带动文化繁荣。品清村历史悠久,让村人颇为津津乐道的是,至今本地俗谚尚流传“未有金锡都,先有品清约”的说法。早在唐代,这里已出现了村落,而直到宋王安石创保甲法,才有了金锡都(今汕尾城区、海丰陶河一带)的名称。品清约由多个小村落组成,沃野数十里,风光旖旎,山海各半,又素无水患,为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在古代为金锡都第一大约,迄今世居姓氏尚有56姓,为其它村落所罕见。

清代康熙七年废除迁海令展界复乡后,这里再度形成繁荣的贸易市集“品清墟”,设有牛市、猪市、鱼市等等,物品交易频繁,并出现当铺、酒肆等行栈。兴盛时,甚至远至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及揭西、紫金、惠来、陆丰、东莞、三水诸县亦有商贩来此贸易。品清墟以“三六九”日为墟日,每逢墟日,周边各乡各里群众来此交易,热闹非凡。品清墟最具特色的是“牛墟”,当年是海丰县三大牛墟之一(品清、梅陇、公平),民间素有“一品清,二公平,三梅陇”的讲法,为耕牛成交量最大的牛墟。邻近的东涌、田墘、捷胜、遮浪、红草、马宫、陶河、赤坑、大湖、可塘等地的耕牛交易都在品清墟进行。
据传,路途远一点的乡民为了赶牛墟,都在早晨5时左右起床,吃过早饭,将拟卖的牛(包括牛崽)喂饱,立即牵牛上路步行几个小时赶到品清墟牛墟。当年的品清牛墟嘈杂异常,人声牛呜此起彼伏。“牛牙”(中人)最为活跃,他能通过观察体形、牙齿、体毛纹路等把每条牛的优点特点说得头头是道,作为判断每条牛优劣的依据。在每条牛讨价还价过程中,“牛牙”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只见他以草帽遮手时而向买方、时而向卖方传达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暗语,一般都要来回数次才能议定双方满意的价格。交易成功后,“牛牙”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佣金。

品清村历来有兴学重教的传统,这可以从两块残留石碑得到印证。其一由太学生余玉檀所立。碑文中提到多位乡绅捐资助学的义举:“拾是百庆祖兴,文风复盛文诸先生殷勤之力也,兹勒石以志。”其二记载了“抡英堂”从创立到修葺,“先后济美其间,操理补茸”的众多热心人士。正是这些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才使得“抡英堂”“文风大振,炳炳麟麟,指不胜数。”

品清村人才辈出,除上文石碑提到的16人外,武贡蔡虎变亦是村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到了近现代,曾出现许慕石和许翼心、许固令父子,许慕石系汕尾名医,曾对国内流行病防治做出突出贡献;其长子许翼心是著名的戏剧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其次子许固令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画家。另有正字戏名角蔡十二,曾于1954年和陈宝寿合作在广东省府礼堂献演,为周总理、陈毅等表演《百日缘》等剧目,受到嘉奖。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