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蚝韵逐光突击队开展的“蚝韵探发展,艺彩绘乡情”实践活动,让废弃生蚝壳焕发新生,在环保实践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碰撞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汕尾职院学生陪同小朋友一起制作蚝壳手工。
滩涂“寻宝”:废弃蚝壳变身天然素材
实践的起点,在晨洲村的滩涂上。午后阳光洒在滩涂,突击队成员们穿梭其间,细心挑拣被遗弃的生蚝壳。在常人眼中的“废弃物”,在学子们心中却是带着大海气息的天然创作载体。“这些蚝壳承载着晨洲村300多年的养蚝历史,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变废为宝的绝佳材料。”队员们说。
挑拣后的蚝壳要经过多道“蜕变”工序:白醋浸泡去杂、清水反复洗净、打磨机精细修边、阳光下自然晾晒……每一步都凝聚着耐心与匠心,只为让粗糙的蚝壳变得光滑温润,等待创意赋予它们新生。
校园创作:巧思让蚝壳焕发艺术光彩
处理完毕的蚝壳“登陆”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场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样板创作活动正式开启。队员们将环保理念与乡土情怀融入创作,用画笔为蚝壳绘上滨海风光、民俗图案,用巧手将其装饰成首饰盒、摆件等精美作品。原本平凡的蚝壳,在青春创意中摇身一变,成为承载环保理念与乡土文化的艺术品。
城乡联动:让“蚝韵”走进大众视野
这份创意与热情并未止步于校园。7月10日,突击队带着蚝壳样板作品来到金町湾,向游客与市民展示蚝壳“重生”的奇妙过程。现场,队员们讲述着晨洲村的“蚝故事”——这个世代养蚝的村落,依托蚝资源打造了蚝文化馆、蚝隐墙等特色景点,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蚝文化”成为乡村文旅的亮丽名片。温润的蚝壳作品吸引众人驻足,游客们在指导下体验绘画乐趣,感受环保与文化交融的魅力。
7月11日,队员们回到晨洲村,将创作成果分享给村民,并邀请村里的小朋友参与蚝壳手工制作。桌前,孩子们专注地为蚝壳添色。清脆的笑声里,不仅有动手的快乐,更有乡土文化的种子在悄然播撒。
从滩涂“寻宝”到校园创作,从景区展示到乡村互动,汕尾职院学子用一场“蚝韵探发展,艺彩绘乡情”的实践,让废弃蚝壳成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这场青春与“蚝壳”的邂逅,不仅是一次“变废为宝”的环保实践,更彰显了当代青年以创意赋能地方资源、用行动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汕尾日报记者 彭子珍
通讯员 马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