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敬畏到征服、到破坏,再到和谐共生的深刻转变。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是对这一转变的精准概括,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生态智慧的现代诠释。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共鸣,去欣赏绿水青山之美,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道。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便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以自然之美喻人间真情,将清纯女子置于自然美景之中,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致的无限向往与热爱。《楚辞》中,屈原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描绘楚地山水之秀美,寄托个人情怀,更透露出对自然生态的珍视与敬畏。
及至魏晋,士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画卷,更传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屡屡得到回响,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及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皆是对自然美景的深情咏叹,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感悟。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强调人应遵循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提醒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论语》中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体现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强调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关系。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贡献和丰富。
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用汗水和智慧,抒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共享大自然献给我们的无尽宝藏与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