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 --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汕尾市“深度融湾”路径研究
  • 2024-08-06 10:45
  • 【字体:    

○王军鹏

2017年,粤、港、澳三方签订《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汕尾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研究的时代课题。本文在对湾区经济的理论基础、国内外融入大湾区的经验、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情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汕尾实际,提出融湾示范路径。

一、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基础

从区位看,汕尾毗邻大湾区,是大湾区辐射粤东的第一圈层,区位条件优越。从交通基础设施看,汕尾已初步构建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大湾区辐射粤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从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看,建设产业承接主平台,优化营商环境,近三年共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401个,引进中广核、比亚迪、华润、康佳、明阳集团等龙头企业。从能源基地建设情况看,推进“风光水火核储”等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构建起现代能源体系。

二、融入大湾区的经验借鉴

从奥克兰融入旧金山湾区的历程看,融入湾区的港口体系是融入湾区的先导性的基础支撑,奥克兰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建设专业化港口,在整个旧金山湾区港口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构建起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并通过引入创新资源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创新链同产业链耦合发展。从千叶县融入东京湾区的历程看,构建起港口、铁路、航空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千叶县融入东京湾区提供了基础支撑,跨区域产业链整合推进产业集群能级提升,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实现耦合发展。

三、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思考

(一)体制机制融湾

一是汕尾同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就产业转移、产业承接进行深入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建立产业转移沟通机制,推动汕尾“3+2”产业体系同深圳“20+8”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三是深化规划对接。同大湾区协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推进《汕尾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及其他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二)交通融湾

推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机场和港口体系统筹一体规划,根据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配置交通资源,建设高效综合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西承东联的高速路网。在沈海高速、潮莞高速基础上,规划布局“五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络。建设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规划新建河源至汕尾铁路、揭惠铁路、汕尾至梅州铁路和深汕城际东延线及支线、深惠城际东延线,推动高铁覆盖所有县城,将我市纳入大湾区珠江东岸地区“半小时”、珠江西岸主要城市“一小时”生活圈。推动汕尾新港融入大湾区港口体系。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体制机制优势,实现汕尾新港同大湾区港口体系实现航道管理一体化、物流信息一体化和交通电子口岸一体化,推动汕尾新港融入大湾区港口体系。

(三)产业融湾

通过总部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总部在大湾区,将产业链部分环节转移到汕尾,企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汕尾合理布置上下游产业的某些环节,总部仍可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各环节高效运行,以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有效压缩生产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大湾区对汕尾的产业转移可以借鉴上海市通过“总部经济”向周边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将高附加值的总部环节留在大湾区,推动产业升级,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汕尾。合理利用汕尾要素资源,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统筹深圳“20+8”产业集群与汕尾“3+2”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深化“总部研发在湾区、落地转化在汕尾”等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跨区域整合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汕尾通过要素价格吸引产业转入无明显优势,靠电子信息、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吸引产业集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汕尾电子信息和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通过跨区域整合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规模,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便于集群内的企业获得供应商、决策信息、公共服务以及专业化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优质人力资源,便于企业间协同创新和技术扩散,降低创新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大石化新材料、新能源、大美丽等产业进一步在汕尾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群能级,与大湾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例如,发挥汕尾海洋资源优势,进行产业链跨区域整合,发展壮大以海工装备制造为核心、海上风电为特色的千亿级电力能源产业集群。

(四)省属国企总部融湾

积极争取一批省属国企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汕尾,布局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重大产业和基础保障项目投资比重,谋划交通、能源、水利、科技创新、产业、农渔业、旅游、生态等工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五)产业承接平台融湾

要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高标准建设“1+1+3”产业承接平台,推动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周边居住、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园区发展格局,为承接产业提供平台支撑。

(六)“集群式”招商引资融湾

“集群式”招商,大湾区要素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某些产业集群在大湾区丧失比较优势,产业集群整体性转移成为现实需求,汕尾的产业基础、市场引力以及优质营商环境,可承接大湾区产业集群整体性嵌入。“集群式”产业转移在维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又开拓了新市场,粤东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市场规模具有较大吸引力,产业集群式外迁不会让企业丧失集群的外部性条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同大湾区地方政府合作,加强政府引导,尊重市场操作,整体性承接大湾区产业集群的转入。

(七)“靶向精准人才引进”融湾

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汕尾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明显上升。基于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进行“靶向人才引进”,通过“汕尾英才”等计划招引人才。在“招才引智”政策的大背景下,要突出产业留人的理念,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形式,集聚创新资源,努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发展。

(八)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融湾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战略,聚焦实现“八提速六领先三突破目标”,以推进创新驱动“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一是推广汕尾“创新岛”(深圳)建设经验,大力推进创新研发“飞地”建设,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型龙头企业到汕尾实现中试、产业化转化。二是吸引科技公司和创新资源落户,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要素价格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公司和高端人才落户,同时吸引高等学府和研究院设立分校或研发中心,并注重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耦合发展。三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发展,要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并完善机制,同大湾区展开产学研合作。

【作者系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23-2024年度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汕尾市‘深度融湾’示范工程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WSKZD-202302)阶段性成果】

【理论与实践】汕尾市“深度融湾”路径研究 1,722,883,548,000 cf3dc016a4cb453f8130f4d9a9af2cf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