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 --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新生态 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 2024-08-14 10:29
  • 【字体:    

○陈致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有15个部分。其中,用了十分之一的篇幅、专门1个部分,分列3条条目、12个自然段、2千多字阐述“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市的短板和弱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些年大力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如:达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标准;2023年汕尾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先后实施“红海扬帆”“善美英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要求,“加快塑造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改革品牌”“在海洋强市、教育强市等各领域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汕尾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这彰显市委市政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决心,也是聚力打造“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具体行动。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作为扎根汕尾已有十多年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本人认为,应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新生态,构建起支持汕尾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聚起合力,从而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塑造“教育强市”品牌,以高标准教育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基础教育中,塑造“名校+新校”品牌。有计划兼并“低水平学校”入名校,整合“麻雀学校”建新校;不断提升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一体化发展;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在市、各县(市、区)不同层面打造一所标杆幼儿园、一所标杆小学、一所标杆初级中学、一所标杆高中。

在职业(技工)教育中,塑造“产教融合”品牌。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系/部)-专业-课程”联合“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要围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一主线,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汕尾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有效对接”。全力支持职业(技工)院校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关、停、并、转不合适专业,开设新专业,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与汕尾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契合度和贡献度。

在高等教育中,塑造“服务社会”品牌。高校(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应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型储能产业、海上风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培养急需人才,突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应根据大学待业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就业创业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终身教育提供支撑,突出培训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应围绕当地政府决策需要、行业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力促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突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用;应围绕汕尾红色文化开展传承与创新工作,结合特色农业、独特旅游资源打造“农文旅”项目,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作用。

教育是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要素。要扎实打好基础教育根基,持续攻坚职业教育发力点,用心打造高等教育龙头,构建起协调、承上启下、延续的教育新生态,以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培训更多人才服务、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

塑造“科技强市”品牌,以高水平科技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塑造“科技服务”品牌。强化资源导入功能,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化农业、新材料等方面引入创新团队,为团队入驻汕尾、扎根汕尾提供全周期便捷服务。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交流、联合技术研发、校企产学研合作等牵线搭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对接,为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搭建企业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类型分别组织召开科技惠企政策及实操培训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各类创新型企业申报、企业研发项目设立、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及研发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等进行重点培训,为企业解决现实需求提供全链条便捷服务。

分层攻坚科技创新,塑造“科技创新”品牌。推动中小学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构建“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品牌活动为载体、以专项竞赛为平台、以成果转化为驱动”的“五方联动”科技创新教育新样态,鼓励中小学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意类科技教育、科普传播、科技劳动、科技体育、院士(科技人才)进校园等活动,培育科技创新类名师工作室、评选“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支持学生参加更高等级的比赛,支持学生优秀科创成果孵化、转化。推动校企联合打造“中试基地”,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加强自主创新,鼓励高校专家学者走进企业,带领师生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构建“沉浸式”校企融合新模式,开展“潜入式”产学研对接,培育新质生产力;采取“揭榜领题”,校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让科研成果从论文转变为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放、推广应用的跃进。推动企业积极打造“研发中心”,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出多样化的科技信贷产品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研发用地供给,支持创新能力强、符合汕尾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型企业申请使用新型产业用地,促进企业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科技是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核心要素。要积极塑造“科技服务”品牌,用心用力用情当好“店小二”,为全市科技创新做好服务;同时,要分层塑造“科技创新”品牌,孕育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赋能、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

塑造“人才强市”品牌,以高素质人才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做优人才服务,塑造“引进来”品牌。借助“善美英才”计划和柔性引才办法,做优做好人才引进服务,落实各项配套措施,走出去引进我市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大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的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师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大学毕业生等,引进医疗卫生、教师等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乡村振兴所需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引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的社会工作人才。

做好人才培养,塑造“育精英”品牌。分层分类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助力医疗卫生人才、党政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社工专业人才在职提升学历、在职强化技术技能,在重点行业、领域中培养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择优选拔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补充到公务员队伍,建立完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储备库,培养和选拔镇街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储备人选,培育农村农业发展实用人才,培养高级社会工作师等高级技能人才。

做实人才保障,塑造“留下来”品牌。做实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在住房保障、落户服务、“人才码”便捷服务等方面提供细微周到服务;做实人才干事创业保障,通过发挥市人才集团作用、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设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为人才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做实人才交流服务保障,通过举办科创人才项目路演、人才读书会、人才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人才交流平台;做实人才安心服务保障,各相关部门应按时足额给付人才补贴,在子女入学、亲属供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以贴心、细心、暖心服务让人才感受到汕尾的“善”和“美”,留下来为汕尾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好人才管理,塑造“用得好”品牌。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着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研究工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研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研究员,鼓励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卫生、规划建设、法律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是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关键要素,要通过做实做优“引、育、留、用”文章,集聚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支撑汕尾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奋力开创我市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新局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新生态,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有效衔接,让高质量教育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需求、高水平科技更好地符合产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聚力打造“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社科专家,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理论与实践】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新生态 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1,723,573,742,000 40f6d3f4972e4c568e1b9bc63cda4a7e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