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陆丰市东海街道六社丁厝巷,一场惊心动魄又温情洋溢的救援行动悄然上演。热心邻居陈招娣的急切呼救声划破了巷内的宁静,过往市民闻声而动,放下手中事务,纷纷寻找工具、伸出援手。最终,一名遇险孩童在坠落瞬间被稳稳接住,化险为夷。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恰是陆丰市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陆丰城乡大地,类似的“凡人义举”不再是偶然,而是深植于群众心中的文明自觉,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日常风景。
危急时刻显担当,邻里携手筑防线
“当时听到孩子哭着喊妈妈,我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赶紧叫人帮忙!”回忆起当天的场景,陈招娣仍难掩激动。这位普通居民的第一声呼救,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瞬间激起满巷温情:卖菜归来的阿姨放下菜篮,骑着电动车的大哥急刹停车,楼上住户纷纷寻找救援工具……短短几分钟,原本各自忙碌的陌生人因一个幼小的生命迅速凝聚成“生命防线”。
危急时刻,邻里路人没有犹豫。有人毫不犹豫地伸手准备接应,有人焦急寻觅可用工具,有人设法攀近阳台施救,在场每个人的心都随着孩子的晃动而悬在半空。“在陆丰,见到旁人有困难上前帮一把,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现场一位参与者如是说。当孩子平安落入陈招娣怀中那一刻,大家悬着的心终于逐渐平复。这场成功救援,不仅避免了一场悲剧,更深刻印证了陆丰“金厝边银亲戚”(陆丰俗语,意为“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已从口口相传的古训变成了刻在陆丰人民骨子里的行动。
事后,孩子的父亲及家人对街坊邻居感激不尽:“如果没有大家合力相助,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参与救援的市民看来,这不过是理所应当之举。“在街上遇到老人小孩,大家都会主动礼让;邻里间谁有急事,搭把手更是常事。碰上这种情形,陈大姐的举动,我们都会这么做。”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陆丰市民日益深厚的文明素养。
润物细无声,文明深耕结硕果
这场救援的“本能反应”,其背后是陆丰市多年来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的扎实根基。近年来,该市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通过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典型选树等一系列举措,让文明的种子在城乡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让“互助互爱”逐渐成为市民的行为习惯。
在陆丰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早已成为传递文明的重要阵地。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深入群众,把党的政策、文明理念转化为亲切的“家常话”,让“邻里守望”“见义勇为”的价值观走进千家万户。救援孩童的视频在当地引发热议,市民纷纷转发点赞并感慨:“原以为‘文明’是高深的大道理,现在明白,帮邻居收件衣物、给问路人指个方向,都是文明的体现。”
同样,该市持续开展“善美好人”“广东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让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被看见、被传颂。扎根基层服务的志愿者、坚守岗位的敬业标兵、乐于助人的普通市民……其事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社会风气,让更多人相信并践行“善意可传递,文明能感染”。今年以来,该市已推选20名学生参选汕尾市“新时代好少年”,7人参评“广东好人”。而陈招娣的事迹,也正成为最新的“文明教材”,在街头巷尾、家庭与校园中广泛传颂。
实践赋能增效,文明可感可及
特色阵地焕发蓬勃活力。陆丰市统筹各类资源,盘活文明实践阵地。依托文化广场、图书室、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方便群众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如今,陆丰已构建起“1+23+345+N”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布局,即1个市级中心、23个镇级实践所、345个村级实践站及延伸到社区、学校、企业的N个实践点,让文明实践阵地遍布城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明建设、共享文明成果。
在东海街道,志愿者定期开展“爱心义剪”“义诊入户”,把服务送到老人、残疾人身边;在南塘镇,“书香陆丰 文明领航” 活动走进乡村,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化魅力;在甲东镇,“五一”假期的戏曲演出、春节的民俗活动,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传承传统文化;在碣石镇,文明集市助力“百千万”活动,汇集文明力量引领向上向善的文明社会风尚…… 这些接地气、暖人心的实践活动,让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帮助、一场场有温度的互动。
如今,再走进东海街道六社丁厝巷,巷子里的人们偶尔会提起那场救援,但更多时候,他们热议的是社区最近开展的志愿服务、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馨小事。放眼陆丰,文明新风正持续吹拂:老旧小区展露新颜,街巷交通井然有序,邻里关系和睦融洽,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这场邻里救援,早已画上圆满句号,但陆丰的文明故事仍在继续。当“互助互爱”成为城乡大地的精神底色,当“凡人义举”成为日常风景,陆丰不仅有整洁的街道、优美的环境,更有温暖的人心、向上的力量。而这,正是陆丰精神文明建设最珍贵的成果,也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