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有一道道坚固的“红色堤坝”。8月2日20时至4日10时,梅陇镇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强季风天气,普降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497毫米。面对来势汹汹的雨情,梅陇镇以“汛”为令,闻“汛”而动,全镇党员干部下沉防汛排涝最前沿,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全镇共排查受浸房屋1818间,安全转移571人,所有转移人员均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汛前“强部署” 织牢防汛“责任网”
8月2日晚上,暴雨持续在下,梅联村的道路已经变成浑浊的“小河”。村干部莫梓城扒着窗户往外望,积水已经没过脚踝,还在一点点上涨。“得赶紧去看看行动不便的乡亲!”他抓起雨衣往身上套,其他村干部也紧跟着动身。
村干部们先到了林婆婆家。八十多岁的林婆婆腿脚不便,平时靠轮椅活动,此刻正坐在床边犯愁,墙角的渗水已经漫到鞋边。“林婆婆,咱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去。”莫梓城蹲下身,小心地把她背起,村委会副主任陈信霖紧跟在一旁为他们撑伞。路上积水越涨越高,村干部们互相扶着蹚水,把老人稳稳送上转运车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又匆匆赶往下一户。
等把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转移完毕,他们顾不上歇脚,立刻分组巡查房屋、水电线路和易涝点,确保排查无死角。
雨还在下,但梅联村的干部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群众需要,他们随时都会冲在前面。
据了解,海丰县防汛预警发布后,梅陇镇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奔赴各自负责区域,对辖区内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易涝点、水利工程、在建工程、削坡建房、危旧房等8类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同时,依托“入户联心”工作机制,针对低洼地区住户、危房户、留村孤寡老人、五保户、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党员干部逐户走访,耐心劝说转移避险,坚持“应转尽转”原则,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并通过广播、微信群、上门通知等宣传方式,及时向群众发布雨情、水情和防灾避险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为防汛抢险奠定坚实基础。
汛中“勇冲锋” 架起红色“救生堤”
“轰隆!”又一道闪电劈开雨幕,豆大的雨点砸在东怡社区“两委”干部徐孝聪的雨衣上,噼啪作响。8月4日凌晨两点,他照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没过小腿的积水,“哐当!”徐孝聪抡起撬棍撬开第三块井盖,黑黢黢的排水口瞬间吞下一汪浊水。积水带着碎石硌得脚底生疼,他索性脱掉灌满水的胶鞋,赤脚继续作业——这是他凌晨排查的第12处排水点。撬开的井盖旁,木板挡成的警示圈和红漆标记格外醒目,两小时内已疏通10余处堵塞点,周边商户门前积水退了近半。“同志,歇会儿吧!”商户隔着雨幕喊。“没事,我顶得住!”他笑着应道,手里的撬棍已对准下一块井盖。对讲机里传来新指令:“低洼区有老人被困。”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转身蹚水往巷里冲——此刻,他的脚印在积水中连成线,像一串红色的路标,指引着安全的方向。
至清晨五点,东怡社区党员干部疏通排水口34处,低洼区积水较凌晨下降30厘米。
在暴雨肆虐的关键时刻,梅陇镇全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践行“三个一线”工作法,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实际行动践行担当。一是隐患排查在一线。党员干部冒着倾盆大雨,徒手清理排水口杂物,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加快排水速度,全力保障道路畅通和群众出行安全。二是抢险救援在一线。对于受灾严重的区域,该镇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干部职工、“两委”干部、医护人员及施工队等约180人组成攻坚队赶赴现场,投入挖机10部、排水抢修车11辆、移动抽水泵4部等机械设备进行抢险救灾。与此同时,县应急局、县消防救援大队紧急支援27人及救援车辆,多方力量汇聚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三是群众安置在一线。在紧张的抢险中,人员转移、排水疏通、物资调配同步推进。党员干部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坚守岗位,用汗水和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汛后“谋长远” 织就民生“安心网”
连夜大暴雨,梅陇镇高中村的河道边挤满了大量的浮水莲和杂物。“趁着雨势小了,大家一起行动,到河道边把浮水莲和杂物清一清,好让雨水能更快排出去!”4日清晨,梅陇镇高中村党支部书记蔡剑虹说道。
此时,党员干部们刚刚结束通宵防汛,面对严峻形势,在短暂调整后,“两委”干部、驻村工作组和党员群众再次穿上雨衣前往梅联河高中村河段。“一、二、三”“一、二、三”,在口号声中,大家先用绳索、铁锹合力抬起堵塞河道的石板、杂物,又抓起竹竿、铁耙打捞、清除浮水莲、树枝等。看着河道杂物逐渐减少,水流越来越顺畅,干部群众们拍拍自己手上的泥土,长舒了一口气:“走!我们再去看看别的地方。”
至5日晚,梅陇镇仍处于降雨影响范围,防汛工作形势依旧严峻。接下来,梅陇镇将从两方面着手,持续筑牢安全防线,一方面,始终绷紧防汛这根弦,以“宁可十防九空”的警惕性做好各项防汛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强化雨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推行“救灾+防疫”双轨并行模式,把灾后恢复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通过统筹推进清积水、除垃圾、消杀灭蚊等防疫举措,全方位守护群众生活环境安全;同时建立“灾后重建+长效防控”机制,既助力辖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又有效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汕尾日报记者 洪笳荣 通讯员 陈智军 林建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