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的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位于入口处的LED屏上显示着十五运会倒计时,场馆外立面喷涂一新,场馆内外随处可见“十五运逐浪启航 冬训铸海上锋芒”等激励的口号……场馆改造的收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训练馆内,省队帆船运动员正沉浸在日常训练中,迎接十五运会的氛围日渐浓厚。
据了解,汕尾将承办十五运会的帆船项目竞赛,场馆就设在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约三百天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将在红海湾广袤无垠的蓝色海域上扬帆逐浪,演绎着一场与大海共舞的诗篇。
红海湾海域帆影点点,帆船队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
汕尾日报记者 陈伟源 摄
场馆焕然一新
喜迎十五运会
在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处处可见“新”机。
作为十五运会汕尾赛区帆船比赛的场馆,广东海上项目训练中心维修改造项目建设主要有防波堤修复工程、赛事接待中心维修改造、赛事运行中心维修改造、船库及冲水平台维修改造以及相应的室外配套设施维修改造和提升。乘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汕尾积极推进旧场馆的维修改造项目。如今,接待中心客房、赛事功能房、餐厅等墙体及外墙面翻新、内部改造、水电、消防等设施配备已基本完成,为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竞赛保驾护航。
据介绍,当接到十五运会帆船项目比赛承办任务时,汕尾便立马着手相关筹备工作。汕尾赛区在帆船项目筹办上始终以十五运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为方向,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坚持突出“创新、融合、引领”的办赛特点,以充分展现岭南特色、汕尾建设发展新面貌、打造一场擦亮汕尾名片的精彩赛事活动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十五运会帆船竞赛项目各项筹办工作。
此外,汕尾市委、市政府及市执委会领导先后多次前往省执委会、省体育局进行拜访,邀请中帆协专家到我市交流相关经验,构筑省市上下联通、市级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全面加压加力推动工作开展。在中帆协协调下,我市执委会前往浙江宁波象山考察学习十四运帆船项目竞赛组织工作,学习办赛经验。同时,我市还深入谋划赛前、赛中综合保障措施和应急保障预案,强化危机意识,守牢赛事全过程安全底线,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落实,夯实赛事保障基础。
赛事赋能文旅发展
为十五运预热添彩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作为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承办方,汕尾立足海洋特色,力求将全民健身、竞技比赛与海洋运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效应。
近年来,汕尾坚持以赛促旅、以体兴业,赛事活动与体育产业的双向奔赴,成为汕尾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体育产业展现出的拉动力,助力汕尾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就在去年底,汕尾举办首届海洋运动会,全面展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仅成为助推“体育+”旅游发展的热点,也为十五运会营造了良好氛围。该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运动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更为汕尾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体育经济与文旅经济、海洋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汕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海洋体育缘何在汕尾“风生水起”?汕尾作为海洋大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海岸线条件,海岸线长达455.2公里,位居粤东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红海湾坐拥大片开放型海域,是全国重点天然海水浴场之一,风浪动静结合,常年拥有适合海上运动项目的风浪和气候条件,为海上运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
历年来,依托地域和海洋资源优势,汕尾相继承办过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省运会、省锦标赛等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海上项目赛事,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具备承办各级各类大赛的组织能力。如1996年帆板亚太赛、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帆船帆板赛、2010年亚运会帆船帆板赛等,这些大型水上赛事,对海上项目的推广,以及促进汕尾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汕尾也因此被誉为“广东帆船之都”。
此外,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汕尾培养了一批帆船帆板运动高手,在体坛上取得不菲的成绩,如现任汕尾市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主任兼教练员的吴汉权,曾是国家帆船队队员,获得省运动会帆板比赛365板级第一名和2004年亚洲帆板锦标赛竞赛板级第一名;运动员林希伦、余进欢、卢佳凯等在亚洲杯帆船赛及国内帆船赛中斩获各类赛事奖项,汕尾体育健儿帆船帆板赛事捷报频传。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上运动在汕尾逐渐兴起并得到突破式发展,丰富的海洋文化与独特的地域风情相碰撞,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前来汕尾,亲身体验海洋运动的魅力与乐趣,有力促进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体育搭台、文旅唱戏。下一步,汕尾将以赛为“媒”,蹚出“体育+”文旅融合新路径。加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育+”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海上运动项目,进一步增强赛事引客效果,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载体,让体育流量变文旅增量,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体育+”动力,奏响汕尾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乐章。
汕尾日报记者 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