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跃
四点二沟,也称四点二主干渠,修建于1968年。水渠源头起于陆丰东海镇宽塘村委宁阳村西的望洋水库,经洛洲水电站后过炎龙月洲围村、新寨村、华光帝宫前、上桥西大坣、到水利所门前,进入神冲村、白箖村的地界,在长辉村外笔直向南,直达现乌坎海韵门前,全长超过十公里,沿途及城南的炎龙、红光、龙光、神冲、白箖、崎砂、乌坎、上海、头肖、深埔等村庄均受益。是一条名符其实的东海农业大动脉。取名“四点二”,不是渠的宽度、渠水的流量,而是缘于水渠的进水高度,亦即渠水的进水口底线海拔高度四点二米。
四点二沟一隅。
这条水渠开挖的任务落实到沿途的各个大队,即现在的各个村委。如果仅是挖沟,不到一个月就能挖好。它难的是有技术要求,因为沟里的水流向低洼之后就不可能爬坡再上来,因此必须保障水渠的高度,特别是中上游桥西大坣一段水渠,必须确保“走”在坣顶上。因此这一段必须设护坡、砌石堤,耗费了较多的人、财、物力。另外,穿过现陆丰市政府门前的运河,需要建一个长约50米跨过运河的渡漕,堪称难点,由于一时未能克服,下游的乌坎直到1970年前后才通水。
有了四点二沟,接下来的大战荒沙埔才能顺利推进。城南一带是沿海滩涂淤积而成的,基本都是沙质地。而荒沙埔,是专指从来没有开垦的原始埔地。四至范围是北起深草洋,南至乌坎村外,东起现在的阳光路,西至海边。总面积约十平方公里。这里看得见的是沙,地下堆积的还是沙。有一个村打机井,深钻地下80多米才遇到岩石。表面浮沙下面约二米的地层有泥炭,头肖村、大厝黄村、深草村一带最丰富。泥炭可作燃料,火力比煤炭弱,且燃烧时产生很剌鼻的气味。从地里挖出来,晒干,挑到东海的售价是每斤一元至一.二元。除了泥炭,荒沙埔的埔边出产一些草药,如蛇舌草、铺地锦、地胆头,绝大部分的荒沙埔是寸草不生。荒山埔并由一个个微型的沙山连在一起。据当地的农民介绍,自古以来就这样,高低不平是海风吹拂所造成。远眺如波浪起伏的沙海,走起来也是举步维艰。阳光下的沙粒能烫死人,走一步退半步,尤其从深埔村走到头肖村,犹如猴子过火焰山。上海村挑鱼来东海卖,挑夫须多备一对棚盖,路上休息时将棚盖垫在脚下方可略站一站。若在今日,荒沙埔的沙子可以拿来做沙漏,做精美的工艺品,那是一流的,洁白如银,没一点杂质。但当时的口号是农业学大寨,向沙埔要粮。于是从1972年开始,拉开了东海人在荒沙埔战天斗地20年的壮丽诗篇。
荒沙埔的建设是从北向南推进的。刚开始,在运河至现阳光路一带,先后有向阳、东风、新光、红卫四个居民区场(即居民区农场)。居民区场建有房舍、食堂,还养猪,其中向阳区场还办起棕扫厂,居委干部、社青去农场住宿劳作,回城“倒流”的务农户去农场送肥、做工。后又发展了商业场、工交场、八·一场,建了炮竹厂。一个农场就是一个小乡里,荒沙埔渐渐有了人烟。这些农场的生活、农田用水都靠四点二沟。
到1975年,上级提出平整五百亩水田的口号,这就是大战荒沙埔的开始。具体做法是:在高低不平的沙埔中,测量好,等高牵上红索,然后将高于标尺的沙挑走,倒在划定的五百亩范围外,形成一个沙山,而这整平了的五百亩准备将其打造为水田。“五百亩”位于现阳光大道南侧,东起东海大道,西至上海路。当年没有机械,全靠锄头、粪箕,只能搞人海战术把一担担把沙挑走,肩头挑到脱皮,咬紧牙根继续挑。工地上高音喇叭不间断的播着革命歌曲,大家再苦再累斗志不减。
平整完毕,低矮处已有地下水渗出,但这水酸性大,不能用,禾苗都种不活。必须通过排水沟把这酸水排掉,再通过灌沟注入四点二沟的新水,才能耕作。“五百亩”建成,种上水稻,上级又提出了新的、更宏伟的奋斗目标:整治八百亩,就是在五百亩的南面,直至龙湖的那一片沙埔。
待八百亩的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历史的车轮已驶上改革开放的新轨道,那些在荒沙埔奋战的主力军,象鸟儿放出笼一样去外面闯世界。大战荒沙埔的力度自然收缩了。没几年,八百亩丢荒了,五百亩仅剩场部门前较易管理的一段才保留耕作。但是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些为造田挑出的沙堆成沙山、沙垅,为固沙护田,当时就在沙山、沙垅上种树,主要种木麻黄和相思树,没想这些树木长得很好。上级因势利导,提出荒埔造林的奋斗目标。刚开始叫沙埔农场,后叫沙埔林场,现在还保留沙埔林场的单位名称。
1990年前后,四点二沟下游已被流沙淤积断流。再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上游已因城市建设改了模样,中下游已找不到沟渠的痕迹。尘归尘,土归土,四点二沟仅存在于那一代大战荒沙埔建设者的记忆中。
当陆丰高铁南站落户沙埔,新三二四国道贯穿当年的沙丘,时代发展的车轮敲醒了这方沉睡的大地。一切都变了,不变的是青春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