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潮
陆丰山水,画卷般绮丽,除了名闻遐迩的玄武山、银光闪烁的金厢滩,更有众多原始生态的绝美秘境,深藏在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谈资里。观音岭便是这样一片盛名久远的古迹名胜,青山环抱,大海相伴,嶙峋怪石,风光旖旎,宛若大自然捧出的一块碧玉,镶嵌在南海之滨的碣石湾。
坐落于陆丰碣石镇之北,与金厢接壤的观音岭,得名于岭上的观音禅寺(水月宫)。这里汇聚了汕尾市最为壮观的摩崖石刻群。岭前群山竞秀,岭下海岸线绵延八公里,离岸二百米的海域,水深不过二米,细沙如雪、海水透碧、波涛轻柔,宛如天然的海滨浴场。此处以“神、海、沙、石”著称,蓝天白云、碧海金沙、青山绿水,交织出一幅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卷。我幼时常与玩伴骑行至此,沐浴自然的恩泽,探寻人文的深邃。某个宁静的午后,我与好友重游观音岭,寻觅那些年被时光轻抚的痕迹。
循着沧桑的古官道,我们抵达水月宫。始建于明万历末年的水月宫,是一座古韵盎然的庙宇,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内奉水月观音。
古官道在翠绿中蜿蜒,若隐若现,由花岗岩石条铺就而成。它是明清时期官员、戍边将士赴碣石卫城或驻防巡视的必经之路,见证了海防军事与文化融合,也为摩崖石刻群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舞台,文人墨客、军政要员在此留下无数题刻。
踏出古官道,沿着曲折小径漫步,一侧是辽阔的碧海蓝天,波光粼粼的海面如同巨大的蓝丝绒,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身旁,草木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低吟浅唱着古老的歌谣。
海浪不断地拍打礁石,清脆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低语。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犹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脉动。海浪侵蚀出的磨牙石,有的似人物,有的似动物,有的似器物,栩栩如生,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时光的见证。
沙滩上,细沙如金,柔软如绵,令人忍不住脱下鞋袜,与沙地亲密接触。阳光洒在沙滩上,金色的光芒闪耀,如同与沙滩共舞,大自然展露笑颜。我弯腰拾起磨牙石,它们的表面光滑细腻,质地坚硬,仿佛历经千年磨砺。手捧磨牙石,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漫步沙滩,海风迫不及待地簇拥过来,仿佛大自然的画笔,引领我们探寻摩崖石刻的神秘。“镇海石”摩崖石刻映入眼帘,字迹苍劲有力。镇海石,又名“止水石”,矗立在观音岭沙滩西侧,高五米,围长约八米,椭圆形单体花岗岩,彰显着“唯我独尊”的气势。石刻上的“镇海石”三字,楷书阴文雕刻,字径一米,为明代万历十年分守岭东道的胡时化题刻,寄托了海防稳固保境安民的期望。
镇海石的独特风貌,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共有六处题刻,时间跨度从明代万历十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现存的五处石刻“镇海石”“扬威止水”“永镇安澜”“天水相与永”“水天一色”,记录了钦差大臣郑岳等九位落款人在陆丰的历史足迹。
岁月流转,风雨侵蚀,石刻或有斑驳,但神韵依旧,如同历史的眼眸,凝视着尘世的嬗变。“天南砥柱”石刻已风化脱落,仅留痕迹,而“永镇安澜”四字,雄浑有力,传为清朝光绪十七年碣石镇总兵邓万林为镇压海盗所刻,祈愿大海的安宁。
在这些石刻中,“天水相与永”尤为引人注目,一个“永”字,勾勒出天水交融的绝美画面。
离镇海石不远的龙石,状如卧龙,传说是观音菩萨降服的恶龙。石上刻有赖少其“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的诗句,记录周恩来、叶挺当年在此下海抢渡香港的壮举。指尖轻抚粗糙的石面,似乎能感受到往昔的激情与温度。
观音岭摩崖石刻,如同翠玉上的诗篇,诉说着悠悠岁月。这些石刻,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古朴而凝重,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它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绘制出一幅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画卷。
抚摸这些粗粝石刻,我思索着几百年前那些在坚硬石块上精心雕琢的无名工匠们,怀着怎样的信念,才让这些文字得以在时光的长河中留存至今?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还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站在摩崖石刻前,极目远眺,观音岭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大海与天空相拥,海鸟翱翔;脚下,海浪翻涌,撞击礁石,展示着大自然的伟力。而摩崖石刻,如同坚定的守护者,见证了历史的沉淀。
令人神往的观音岭摩崖石刻,是海滨的华彩乐章,宛如立体的史书。它承载着古人的才情与梦想,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每一位游客在此,都会被其深深吸引,刻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充满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