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收注
拖拉机耕田
拖拉机,叫呵呵,
田头田尾驶到无(1)。
拖拉机,叫嘎嘎,
田头田尾驶搭撘(2)。
拖拉机,叫唔停,
田头田尾驶到幸(3)。
注释:1、方言“驶到无”,即是整片田地都被拖拉机全部耕作过。
2、方言“驶搭撘”,即是“已到了田界”。
3、方言“驶到幸”,即是指“疲乏”、“过劳”的意思。
赏析:
这首歌谣反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农业学大寨赶大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事。它结体很简单,六句三段,句式一样,分别用三个劳动场面,以小见大地来反映当时陆丰农业学大寨的情形。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农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当年的陆丰,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正在全力以赴学习大寨。在当时,学习大寨大队的精神,就是要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陆丰农民已经开始采用手扶拖拉机来开垦大量的荒地。这个时候,拖拉机耕田成为新鲜事,“比、学、赶、超”成为这个时代积极劳动的社会潮流。
这首歌谣选取了三个劳动场面,而这三个劳动场面的区别,仅在于三种劳动情形,相当巧妙地用三个字 “无”、“撘”和“幸”来刻划。它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的广度、劳动的程度和劳动的强度,将当时“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赛气氛凸显出来。“田头田尾驶到无”,就是说,一块一块的田地,从田头耕起,到田尾收工,全部覆盖,没有留下余地,讲出耕种面积的多与广;“田头田尾驶搭撘”,又是指,拖拉机经过之处,田地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落下,讲出耕种面积的精与深;“田头田尾驶到幸”,意在指称耕地种田一刻也没停下,从早到晚,都处在耕种之中,讲出耕种劳动时间的久与疲。也正是这三个劳动场面,用递进的方式,组合起来,充分地表现了主题:用实际行动来学习和发扬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
从艺术上看,这首歌谣叙事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平淡朴实,但却透过人人可见的物景、普普通通的事情,把事、景与情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意境,充分体现出“朴实即为美”的艺术美感。让人在对表层平淡的观赏下,去深深体味其中所包含的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鲜明的形象,深深享受歌谣所带来的隽永韵味。
公社来检查
公社来检查,
阿姆爱(1)冲茶。
无茶杯,无茶叶,
借个热壶马(2)返家。
公社来检查,
阿姆爱冲茶。
茶未冲,跋落(3)去,
相掉(4)热壶册(5)过夜。
注释:1、方言“爱”,是指“要”“正想要”的意思。
2、方言“马”,即是“快、及时”的意思。
3、方言“跋落”,即是“摔倒”。
4、方言“相掉”,摔碎的意思。
5、方言“册”,自责、生气的意思。
赏析:
这首民谣出现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陆丰百姓的困难生活与艰难的生存状况。
生活永远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在当年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里,这首歌谣从“公社的同志来检查”这个视点切入,又运用“阿姆爱冲茶”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普通百姓家庭的穷困情景,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民谣中的“女主人”家里,既无茶叶,也无茶杯,还没有热壶,这些都没有,怎么冲茶招待公社同志呢(陆丰有种待客的习惯,不管何人,过门是客,一定要泡茶接待)?这也只能是口头上的冲茶表示,其实际就是倒碗开水,明显地将“倒开水”说成是爱冲茶,这是出于礼仪,出于敬重,但是事实上是无能做到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谣中的最后两句:“茶未冲,跋落去,相掉热壶册过夜。”“女主人”因为不小心而摔倒,把借来的热壶给摔碎了。在“女主人”心里,自己摔伤事小,可人家的热壶摔碎却是事大,那就意味着要赔一个,正是“无厝地起(建)厝赔”,这下哪里去找钱买呢!她十分自责、生气,整整一夜未曾合眼。所有一切,都是因“穷”而来。民谣以简单的叙述,刻画出这个妇女的“不幸”,显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同时,在情节安排上,层递推进,深化而入,既在情理,又出人意料,既有起伏,又有反衬,比较吸引人;在遣词上多用动词,给人造成强烈的动感,让人如处其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