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家乡风物】龟仔粿与碓
  • 2024-09-01 10:12
  • 【字体:    

○林永炼


春节前,家里做龟仔粿,我将过程发微信朋友圈,很多人关注点赞及评论,有人问怎有这么多功夫和精力,做粿得花不少时间啊!

做龟仔粿是我们家乡海陆丰的风俗,过去,每年春节或节日,农村家家户户都做,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代话叫“系统工程”,程序中最关键是粿皮材料,将浸过水的糯米捣成粉,土话读“米志(潮汕方言:此鞋3)”,制“米志”的工具——叫“碓”。

碓是过去把谷物碾成粉主要工具。它分为碓身和碓窝两部分,碓窝是整块石头凿一个圆窝,埋在地上与地面持平;碓身则是一块长条形木头,一头镶着一块圆柱形的石头或木头,为碓锥;另一头卡在基座上,用脚踩踏碓身,利用杠杆原理让碓锥撞击碓窝,把放在碓窝里的大米、芝麻等谷物舂成粉。

在农村,碓安在闲间(放草、农具或杂物),也有专门放碓的,叫“碓间”,一家人拥有一个(架),或几家人合做一个(架)。平时,碓闲着,过节过年时,忙开了,几家公用的得轮流,半夜三更都在用。小时候,我看见碓旁边,放着钵,筛斗,彩仔,粿布等,用这些进行排队。节前,村里蹭(踏)碓声音此起彼伏,是年节到来的前奏曲。

在外嬷(婆)家,我参与蹭碓(也叫蹭粿)全过程:碓盘和碓臼清扫干净后,将浸泡过的糯米倒入碓臼,我和妗妗(舅妈)站在碓尾,手抓着一条从屋顶伸下来的索,每人用一只脚同时用力踩下,碓头高高抬起来,将脚一放,碓头落下,打在碓臼糯米上,通过踩下和放开,碓头起落,反反复复,将其捣碎。

外婆在碓盘里忙,碓头抬高时,伸手翻转碓臼的糯米,又掏上来放在筛斗筛,没过筛的又倒进碓臼继续捣碎,碓头操作有“技术含量”,碓头抬起时,干要做的活,否则,手会被碓头砸到。

家庭人力充分,一人在碓头筛粉,两人踏碓尾,轻松省力;人力不足的,一人踏碓,为省力,有人用一条索绑在碓头,脚踏下同时手将索拉起,这样比较省力,也有人“放伴(互相帮忙)”做,两三家人,每家出一人,共同把各家的活干完。

那时,村里没碓的人,向人家借用,很正常。一个老人告诉我,在县城,碓可以租,给碓主一些钱,他们提供碓,也给你帮忙做些事。

我刚组成家庭时,春节,虽想吃龟仔粿,但想到粿皮粉那些麻烦事,从不敢动手做。

随着社会发展,用碓将米捣成粉被碾米机或粉碎机代替,环节简单时间快。在农村,碓使用越来越少,后几乎没再用。现在,见不到碓和碓间,那些东西已被一些博物馆或民俗村景区等作为展品。

近些年,为增加年味和保持风俗,我们这些离乡在外生活的人,做起龟仔粿了。因为糯米粉,这些曾比较麻烦的事,如今很方便,可以将糯米浸后让人加工,也可直接从市场或网上购买。

现在方便,龟仔粿可直接从市场买到,但一些场景是买不到的。年前,几家亲戚退休老人和小孙子聚在我家,进行着从买来的糯米粉煮粿模,做粿皮,包料,印粿,贴粿叶(皮),炊熟这些程序。享受着从粉到粿,从生到熟的过程,亲戚们说说笑笑,先尝尝自己亲手制件的成果,又带回去给亲人品尝,除了在深圳的亲戚,还带到外省的亲家,让海陆丰的风俗飘过省外。

【家乡风物】龟仔粿与碓 1,725,127,971,000 d5f050ffc09f47c78d629ef285ff1ae2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