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收 注
货郎走“乡下”
一担栏仔(1)走八方,
四乡六里喊到晕(2)。
阿婶买个盒,
孥仔(3)买粒糖。
从年头,到年尾,
做到人黄酸(4)。
注释:(1)方言“栏仔”,指称杂货担。
(2)方言“晕”,即是昏头昏脑的意思。
(3)方言“孥仔”,就是指小孩子。
(4)方言“黄酸”,面黄肌瘦,无血色,形容精神不佳,身体怯弱。
赏析
曾几何时,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拔浪鼓子叮叮当当地响,叫卖声一阵又一阵,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子,热闹得很。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等着挑货郎来到。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乡村商贸经济的一道风景。这首民谣就是反映这一生活现实的。
在当年,农村交通不发达,群众购买生活用品的供销社、商店、日杂铺等基本都在镇上,与乡下距离远,再加上农民们每天都要出工参加生产劳动,挑货郎走“乡下”的也就成为一种生意行当,而且挺受乡村百姓欢迎。挑货郎的两个大箩筐里装满了村民需要的小百货。有针线、胭脂盒,有饼干糖果,有挖耳勺、镜子、梳子、纽扣、发夹、皮筋、簿本、铅笔、肥皂、蜡烛等等,都是些平时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小百货,一应俱全。
这首民谣以挑货郎走乡下为内容,并不是来体现挑货郎主动送货上门、服务周到的举动,而是概括而典型地再现了这一行当谋生的艰辛。为了生活,挑货郎肩上挑着一担重重的担子,风雨无阻地走街串巷,经常行走在僻远的地方,正像如今有一首歌曲唱的那样“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而且,每到一处,都要张开喉咙,破口大叫,有时叫喊得声音发哑、头昏脑胀。从年头,到年尾,一年到头,年年如是。据有人回忆,当时,挑货郎的一担子货物重几十斤,成本还不到20元钱。挑着担子走家串户地忙碌一天,腿脚都跑软了,可能还赚不到五元钱的纯收入。但是,为了生计,挑货郎还得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因此他们都成了“黄酸”样子,精神不佳,身体怯弱。民谣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低沉气息,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感,令人十分同情。
这民谣的语言运用恰如其分,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使意思得到准确而充分的表达,颇有“意新语工”的境界。同时,它具有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饱含着丰富的感情,以直接叙述方式,配以细节的剪接、抽象式的局部场面安排、精炼的语言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等,体现出它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如今网络快递与电商遍布全世界,经济商贸交易已经有了全新的、更快捷的路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挑货郎的行当早已自然而然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然而,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挑货郎的吆喝声与拔浪鼓声仍犹在耳,声声不绝,永远勾起我们的回忆。
香港客
香港客,肚戚戚(1);
无一千,有八百。
来到厝(2),食蕃薯,
食唔(3)落,嘴嘟嘟。
阿公(4)笑,阿嫲(5)叫,
厝无钱,勿孝俩(6)。
俭俭过,勿掂(7)怨,
将就食,壳苦(8)赚!
注释:1、方言“戚戚”,大腹便便的意思。
2、方言“厝”,家、房屋的意思。
3、方言“唔”,不或未的意思。
4、方言“阿公”,指称“爷爷”。
5、方言“阿嫲”, 指称“奶奶”。
6、方言“孝俩”,夸大、哗众取宠的意思,形容故意炫耀。
7、方言“掂”,经常,连续性。
8、方言“壳苦”,勤劳、刻苦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流行在碣石镇的一首民谣,主要是在香港生活的人回到大陆的家后给人的观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沿海小镇对香港亲戚的一种羡慕之情,同时又较直白地宣讲 “勤劳致富、知足常乐”的朴实道理。
在那个年代,我们大陆听到看到的香港,到处是摩天大楼耸立,快捷的交通,发达的娱乐业,繁荣的金融业,灯红酒绿的大都市生活,居民拥有私家车等,无疑是一处令人神往的福地。而且,香港人很开放,在穿着打扮上也经常标新立异,追求时髦,显露出西方人的审美理念与价值追求。而同一时代,大陆好多地方发展很缓慢,经济也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保守。因此,我们很多人在当时目光短浅,以为香港人个个都是有钱人,富裕而时尚,把香港人称为“香港客”。这首民谣就产生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
民谣的上段,四句话两两押韵,中间转韵。第一句“香港客,肚戚戚”,是用极为省俭的笔墨,白描式地简单勾勒了从香港回来的人的形象,啤酒肚,大腹便便,一副富态。由此,人们就对这位“香港客”进行顺理成章的推测“无一千,有八百”,即是说,他的钱肯定是很多的,一千与八百元,不是实指,而是泛指钱多的意思。再看这位“香港客”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里时的表现:“食蕃薯,食唔落,嘴嘟嘟”,有一副瞧不起、厌食蕃薯的活脱脱的窘态。在当时,蕃薯是作为普通人家的主食的,一家人一顿能有蕃薯填饱,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香港客吃不惯蕃薯,吃到嘟着嘴巴,很无奈。这个细节和上面的一种白描,组合在一起,就比较特别地刻画了香港客的形象:真是个有钱人!
民谣的下段,第一句自为押韵,后三句转押韵。写出阿公阿嫲看到孙子这副模样,便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孙子,希望这位在香港生活的孙子:一定要踏实过日子,没有赚到钱,就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充大款,不要炫耀,要勤俭节约,要实实在在、勤勤恳恳地干。家里的经济,只要勤俭节约,辛辛苦苦地攒钱,还是可以支撑的。
整首民谣采用白描式、细节描写、对比反衬、灵活押韵等的艺术手法,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写出了小镇人们在未受到改革开放洗礼时对外界的一种不正确而且有些夸大的认知心理,但同时也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生活原则与生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