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收 注
正月看大戏
正月侈(1)喜气,食饱出门去;
拐过三条巷,玄山看大戏。
大戏好,迭(2)暗宝,
暗宝输,楼脚(3)着(4)龟。
龟索断,挽牛软 (5)。
牛软籐,爬车辚(6)。
车泥(7)辚过溪,掠尾鲤姑(8)过大街!
注释:1、方言“侈”,多的意思。
2、方言“迭”,押、赌的意思。
3、方言“楼脚”,碣石有名的一个热闹地点,那里有三层楼的铺面,这种建筑在当时较少见。
4、方言“着”,是“用力拉”的意思。
5、方言“牛软”,是指一种藤类植物。
6、方言“爬车辚”,滚动,形容不停地翻滚。
7、方言“车泥”,就是指车轮胎。
8、方言“鲤姑”,即是淡水养殖的鲤鱼。
赏析
这首民谣在陆丰碣石镇流传的时间比较久,儿时经常唱念过。民谣反映出普通百姓在春节期间难得的闲暇、放松与恣意的幸福时光。
民谣的上段,以叙述的语言,概括地写出春节期间普通百姓去玄山看戏的喜庆氛围。玄山即是玄武山与福星塔的综合体,在碣石,是一个充满丰富文化元素的休闲地方,也是全镇的文化娱乐中心。自明朝开始,碣石设卫,由于卫城驻军和外来移民大量进入,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军旅文化,玄武山祭神、娱乐活动也随之兴起,其中以演戏最为活跃。这里的戏台闻名内外,而演戏乃是当时最好的文化娱乐活动,一般都是在逢年过节或者重大事项时才举办的。玄山的大戏很出名,也很好看,四乡六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欣赏。
民谣的下段,虽也是用叙述的语言来罗列事件,但却是借用了相声里的顺口溜与绕口令,每两句押韵,然后转韵,朗朗上口,使整段环环相扣,衔接紧凑,一气呵成。在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列举出八件事情,既概括,又很简练,故意留下许多空白,给人一个比较广阔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每个人只有都热爱生命、坚持“活着”,才会想到要穷尽种种可能,力求去过好生活,去享受生活,不管这种生活是幸福还是困难。活在过去特别是旧社会的那些年代,由于物质的贫乏,人对物质的追求并不多,因此,就只能 “穷享受” “穷开心”了。所以,有些看似很小很无聊的事,在普通民众看来,却是值得享受的。这样的生活时光,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美好。
这首民谣由春节为背景,全篇词句很诙谐,充满趣意与喜气,把看戏作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娱乐,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普通民众强烈的喜春、闹春、爱春和留春的情感,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之情。同时,空间转换多,达到“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这不是“苦恼人的笑”,这是一种有温度、有地气的“亮色幽默”!
办丁酒
正月十五爱办丁,
亲正(1)朋友党上市(2)。
阮厝(3)瓮无米,
却有党食八张嘴。
正月十五爱办丁,
亲正朋友党上市。
阮厝跷(4)无钱,
卖了阿兄做阿弟(5)。
注释:(1)方言的“亲正〈潮汕读音5〉”,亲戚。
(2)方言的“党”字,是等待的意思;“上市”,上食桌等吃饭。
(3)方言的“阮厝”,我的家。
(4)方言“跷”,穷困潦倒的意思。
(5)此句的意思是,把阿兄卖掉换钱,给刚生的阿弟办丁酒。
赏析
这是一首流行在陆丰各地的民谣,反映的是老百姓在旧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唱出的是大多数穷苦人的心声。整首民谣充满着无奈与悲凉。
在封建社会,生了男丁,就要置办喜酒,热闹庆祝。久而久之,办丁酒就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在旧时的陆丰非常普遍。有的称为“食丁桌”,有的称为“庆添丁”,有的称为“做丁戏”、“吊灯笼”、“分丁烛”。谁家只要生下男孩,就算添丁(生女孩不算),就必须在来年举行热闹非常的“上灯”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一到十八日,这些天里,都是办丁酒的好日子。陆丰各地均按自己的地方沿袭而定。
办丁酒时,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对大红灯挂在祠堂的灯架上,象征家中添了丁。杀猪宰羊,备办丰盛的礼品,拜祭祖先及地方神衹,然后宴请亲友,分送祭品。有钱的人家,要大摆筵席,大讲排场。据说,旧时,一陈姓地主办丁酒,办了猪、鹅、鸭、鸡、鱼等五柱牲口。用几十只至近百只大盘盛挂,和其他祭品一起拜祭祖先。设宴请客时,除族亲、外戚全部到席外,还请乡里的官员、耆老、绅士等,又请外乡姻亲、世交朋友,几百人参加,实在热闹。席上尽是燕、翅、鲍、龙虾、赤蟹、海参……每桌12道菜,非常豪华。当天晚上,还请戏班在祖祠和自己院落门口做大戏(正字、白字戏)。
由于成了乡规例俗,所以人人都只能这样做,且带有点竞赛色彩。有的为了脸面,恐怕输人,卖田来做丁酒。穷困人家,为了随俗,虽不像大户山珍海味,也必备大鱼大肉,请客吃喜酒,以致出现当掉厝屋的、甚至为了阿弟做丁酒而卖掉阿兄的悲惨现象,使欢喜变成了忧烦,使传统风俗造成了家庭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废止了办丁酒的习俗。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活改善,各种民俗逐渐在恢复。办丁酒的习俗便又恢复起来。不过,现在办丁酒比较讲求实际,也讲究“移风易俗”,只备办一些鱼肉酒菜,拜祭祖宗神灵,宴请几个亲友而已;有些家庭也连宴请亲友都省略了。
这首民谣就是描写了一个家庭在当时社会讲究“攀比”而变味的办丁酒习俗中的悲惨遭遇。民谣采用两段叠唱的方式,每段的上两句写明当时的风俗情状、客观现实,亲戚朋友来吃“丁酒”就像是去上“墟市”一样,非常形象生动,把风俗的根深蒂固和人们对风俗的思维定势,含蓄地反映出来。下两句却用“瓮无米”、“ 跷无钱” 与八张嘴作对比,体现“两无一多”的生活状态,来显出他家穷困潦倒、生存艰难的处境。整首民谣对比很强烈,形象鲜明,主题突出,悲剧性很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的丑陋,表现了穷困百姓的凄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