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赞生
彭祖是传说中的长寿者,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彭祖后裔,繁衍遍布国内外,千流百派,五湖四海。彭祖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所以,每次来到陆丰市河西街道香校村彭祖祠,总感觉此次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一)
相传,河西香校彭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人为揭西五云人彭桥木,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建,1998至2013年两次落架重修,终于2014年1月23日农历癸巳年十二月廿三日举行重光庆典,并举行文物保护挂牌仪式。
据说,彭氏先人不辞劳苦开创祖业,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没有运输工具,从偏僻山区五云洞徒步远行,全靠手提肩挑运输建筑材料初建而成。
香校彭祖祠年载经久,曾经几近荒落,成为废墟。前面两门虽经多次防漏、防塌小修,但整体仪容憔悴、破烂不堪。1997年,彭氏宗族经召开周边数县宗亲代表会议,将彭祖祠重修事宜提到议事日程上,得到广大彭氏宗亲的热烈支持,完成了前两栋修建工程,历经十六年,断断续续,期间仍历经瓦面漏水、桁桷腐烂等难题。此后逐步完成了路桥、牌楼、接待室、门坪、池塘等项工程建设。
从324国道河西路段进入香校村,不到几十米即可看见气势宏伟彭祖祠。该祠坐南向北,面阔三间三进平面布局,建筑占地面积413平方米,计有头门、中堂、正堂、左右庑廊等硬山顶建筑。
祠内建筑整体采用彩绘油漆,有八仙过海,福禄寿喜,松石花鸟鱼虫云纹等等,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如今的香校彭祖祠,面貌焕然一新,金光闪闪,风貌华丽,雄伟壮观,更胜原貌。
(二)
香校彭祖祠供奉的是世人所钦的彭祖,历史悠久,是夏商时期一位杰出大贤人,百艺精通,学问渊博,有导引养生之术,年高八百岁,名闻中外,世人钦仰之圣人。彭祖出生距今已四千三百多年,为纪念发扬彭祖养生文化及学术研究,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按民间习俗每年六月十二为彭祖忌辰纪念日。
祠中正堂正上方悬挂有“吾祖独尊”“信述堂”等牌匾,右侧墙上醒目的位置挂上《延年公家训》:“诰尔子孙,戒尔子孙,原尔所生,出我一本,虽有外戚,不如族人,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份奉公,及人推己,闺门有法,亲朋有义,立行必诚而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毋事贪淫, 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汹酒以丧德,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恃强凌弱,毋欺善畏恶,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压小,毋因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以伤和气,毋为亏心之事,而捐阴骘 ,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为,毋以小不善而为之。毋谓无知。冥冥见晓,毋谓无人,寂寂闻声。依我训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违我训者,是不孝也,我其覆之。不唯覆之,令其绝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
这一家训历来为世人所重,其主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成为彭氏子孙“修身”“齐家”的原则。
香校村彭祖祠前常年设有戏台,时常举行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凭着引人入胜的民俗信仰和艺术魅力,彭祖祠因此成为香校村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和枢纽。
(三)
河西街道香校村的彭祖祠为彭湃组织发动农民革命运动旧址,位于螺河沿畔,广汕公路左侧,背依法留群山,螺河环绕,毗邻高楼林立,视野宽阔,一望无际良田万顷,是个风景优美之风水宝地。
在大革命时期,海陆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这里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斗争。早在1921年四五月间,彭湃就主张“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当年7月,彭湃在海丰县城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主张“促成教育和贫民接近”,在海陆丰间公开向工农宣传社会主义。1923年春,陆丰的附城、新田、河口等区部分乡村成立了农民协会。4月,彭湃到陆丰筹备组织县总农会。6月,陆丰县总农会成立,农协会员7000户,人口3.5万余人。彭湃在陆城主持成立陆丰县总农会后,当即赶到潭西地区发动农民运动,广泛建立村农会组织,多次往返于海陆丰之间,并先后多次住宿于香校彭祖祠之中。在彭祖祠里,他召集当地农民宣读革命道理,在此救护伤员等。可以说,香校村彭祖祠为壮大海陆丰农民运动,开展革命斗争起到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