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深
经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陆丰博美镇花城麟书庭村呈现出祥和、洁净,蓝天下,村口高大气派的牌坊傲然挺立,寨门外古树与新植的鲜花、灌木点缀着池塘,郁郁葱葱,蓝天下云雾缭绕,空气清新,风水仍然独好。
麟书庭的寨墙保留着古老的寨门,墙顶有古朴的铜钱瞭望口,寨门两侧成排的房屋有些已被改造。
(一)
麟书庭的许多村民会从崇祠堂、永存堂开始诉说祖先的历史。在麟书庭人的眼里,走过风雨不曾飘摇的祠堂,深刻地记载着林氏家族艰苦创业的历程,包含丰富的林氏家训、人文底蕴。
从高大牌坊进入麟书庭,寨门前的旷町上,竖立着一副旗杆夹,上刻“乾隆丙午科省试举人林大洸”字样。林大洸,清朝乾隆丙午科省试举人,据村民介绍,麟书庭曾出过林大洸、林琼两名举人。
海陆一带的祠堂,通常会有堂前广场,而麟书庭村的祠堂群,都建于寨墙之内,并没有宽阔的堂前广场,也不走正门,而是祠堂前列左右相对两个精致的亭门,称龙虎门。崇祠堂是林氏宗祠最主要的宗祠,始建于清乾隆,重修于2000年,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配有南北龙虎门,前殿的左右两间库房保留着“村办事处”的木牌,见证了这座祠堂为村民提供了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等活动场地。
崇祠堂没有廊庑,前后殿中间是宽阔的天井,正中座为四石柱支撑起拜亭,拜亭的横梁挂着一个微型亭台。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传说崇祠堂内有一个清代皇帝亲赐的“叩封亭”,一直挂在祠堂内,在当年破“四旧”的时候遭毁坏。村里的老人提及此物无不惋惜,但是关于“叩封亭”的来龙去脉、意义、历史无从考究,因此制作现挂的微型亭台,纪念这一段传说,警示后人感天恩、传家训。后殿两侧相对悬挂楹联:“七闽移橘里,双桂毓麟书”,讲述麟书庭林氏的始祖故事:明永乐年间任刑科给事、列闽林氏四十世的林淑隐,于永乐十八年,由潮阳迁居海丰县(清雍正九年前海丰、陆丰同属海丰县),择博美麟书庭营建居室,其家眷移居麟书庭。淑隐自定居陆丰博美麟书庭之后,已有580多年,遍布于海陆丰的子孙有二万多人。
崇祠堂的抬梁架上雕梁画栋,木雕的祥云、凤凰、牡丹、雄狮,传递着族人向往和平、宁静的愿望,也散发出高远的文化气质。修建崇祠堂的时候,尽可能保持了原貌,整座祠堂的色调相对简单,以金黄、青绿为主色,映衬朱红的横梁,显得淳朴典雅,却不失尊严神圣。后殿内有匾额“文魁”“会魁”“岁进士”,展示了麟书庭人自豪的历史文化,以及发扬祠堂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
(二)
崇祠堂有记载的家训,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麟书庭村举人林大洸开始编修族谱,但是该族谱已遗失。麟书庭林氏家谱编委会于2007年纂修《麟书庭村志》、《麟书庭林氏家谱》。
举人林大洸少年时期聪明好学,被村里人赞为“文星”。据《海陆丰历代进士、举人、贡生名录》载,麟书庭史上另一举人林琼年少时,常自负才华过人、目无余子,有一日,林琼打算要去赴考,其父亲得知后,说:“汝即要去赴考,为父出一上联,试你一试,汝若对上,允汝前去赴考,不然暂且继续攻读经书,候后再去。”林琼自思难不倒自己,满口答应。于是林琼父亲出一上联:鹰吊三峰朝虎碧(鹰吊乃博美镇辖区内北部的一座山名,有三峰相连,是博美一景,虎碧是鹰吊山遥遥相对的一个村庄的名字。)林琼听后,苦思良久,无法对上,方觉得自己才学不深,自此以后一改恃才傲物的态度,刻苦用功,后终考中了举人。多年后,林琼前往邻县海丰会友人,逛海丰山水,至海丰银瓶山,顿想起其父出过的对子,欣然对上:银瓶两水戏龙洲(银瓶山上流下来两股清泉,流经山下的一个叫龙洲的村落。)此联在博美、桥冲、内湖一带广为流传。
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励志传说,激励着麟书庭后人,重视文化、教育。麟书庭人勤劳善良、热爱家园。正因为崇祠堂流传着崇敬祖德的家族文化,麟书庭人修书达理、耕读持家,贤才辈出,建设了美好家园。近代受高等教育的裔孙如雨后春笋,据2007年调查,麟书庭村的大学生、出国留学生、研究生就有40多人,村貌与民居环境,更是旧貌换新颜。
(三)
海陆丰农民活动,崇祠堂曾经是群众参与斗争的秘密活动场所,在腥风血雨的岁月里,撑起麟书庭人心灵的家园。据村中老人介绍,当时村中就有二十多人参加赤卫队,分别有林分赏、林耐、林旦、林佛送、林水生、林祖怡等,其中林分赏为赤卫队副队长。为保卫家园,他们不畏强暴,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为崇祠堂厚重的历史,添上荡气回肠的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