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辚
焦山,因东汉名士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是江苏镇江市著名的“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约5公里处,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岛屿,海拔70多米。焦山风光秀美,方圆38公顷,草木葱翠,有古寺庙和亭台楼阁、摩崖石刻碑林,是一处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观光探幽的国家五A级岛屿旅游区。
6月18日,正是江南梅雨季节,我与家人来江苏参加儿子宇的硕士毕业典礼。抵达镇江时,已是夜色阑珊,华灯初现。儿子说,去焦山的渡船已停止了。隔天下午,阳光筛涮着霏霏的细雨,我们从象山古渡口搭渡船,江水滚滚,水澹澹兮生烟,遥望雨雾笼罩、屹立大江中央的焦山。绿林葱郁,峰峦倒立在江中,如一块碧玉,在碧波浩渺的长江上悬浮。山寺若隐若现于山林中,耸立在山顶的万佛塔隐于绿林之中,峻拔壮观。小岛、绿林、佛塔与大江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渡船在江上行驶了约5分钟,就稳妥地停泊在焦山码头。我们上岸绕过弯曲的栈道,焦山定慧寺山门牌坊就映入眼帘。儿子说,定慧寺原名普济寺,始建于东汉,至清康熙帝时才改名为定慧寺。现山中有清乾隆南巡时的行宫旧址。焦山与隔江相望的金山各有景观特点,同样远看,焦山是“山裹寺”,寺庙、楼阁等均被苍松翠柏修竹茂林遮盖,满山苍翠。明代施耐庵说“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金山却是“寺裹山”,整座山体布满了金碧辉煌的寺庙、楼阁等建筑。
沐着毛毛雨点,走进牌坊,是一座建在沟渠上的石板桥,画桥流水,入眼是如画景观。其左侧是一座古朴精美的焦公亭,右侧是一座茗公亭,均画栋风生,绣筵花绕,亭翼飞翅。在这两座亭不远处有座“御碑”亭,立一块石碑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与桥相对是定慧寺,初名普济庵,距今已1800余年,是全国著名寺庙之一。据传正门“定慧寺”三字为清康熙帝所书。门两侧有一对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两棵800多年的银杏树,高大挺秀,浓绿掩蔽着寺庙的两个侧门。距寺左约100米处是现代著名高僧茗山纪念馆和江苏佛学院。
步入寺内,大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殿内有宋时彩绘图案,纹饰绮丽,古色古香。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金色大佛立于殿中,栩栩如生,慈祥尊严。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梵声绕梁,令人有悠然遗世之想。绕过大殿侧门,是一个树木掩映的深深庭院,幽静清爽。我撑着绿叶、枝丫织成的雨伞,石榴花绽开着笑脸,似乎是欢迎我的到来。在儿子的引领下,观赏焦山碑林。焦山碑林珍藏的古代碑刻有四百多块,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地区的第一大碑林。东晋王羲之、唐颜真卿、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元赵子昂等名家手笔石刻,字体有正、草、隶、篆,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有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现只能看到几块残碑,相传为王羲之所书。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随后,观看焦光炼丹取水之处“炼丹井”和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别峰庵”。在 “别峰庵”过道门上有当年郑板桥手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想起歌词“我走过你的路,这算不算相逢?”仿佛听到他吟唱《题自然庵画竹》诗句:“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不由使人产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
位于焦山东侧山脚下的古炮台是必去地方,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1842年,英军七十余舰侵入长江,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在与英军舰进行炮战后,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名全部捐躯。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中对镇江军民英勇抗击英侵略者给予高度赞扬。抗战时期,新四军长江委也在这里开展抗日活动。1937年炮台被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我来到古炮台遗址,看石灰土夯实的呈扇形炮堡,沧桑残垣,望烟雨中长江滚滚流水,听滔滔不绝涛声,仿佛眼前浮现了银幕中炮火连天的场面,听到远去的鼓角炮声,在心中为牺牲的守岛军民点燃起一支红蜡烛的光亮。
如今焦山远去刀光剑影,已成为一处观光探幽的风景名胜景区。环境幽雅,空气清爽。在焦山林间行走,如在画里行,茂林修竹,绿荫环绕,苍苍横翠微,美不胜收,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儿。这里林木繁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这里好鸟相鸣,蝉声蜩啾。这里泉流纵横交错,泠泠作响,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江畔绿草上,三三两两的野鸭悠闲自得地漫步。它们并不惧人,迈着笨笨脚步找人玩耍,树上松鼠会不时跳到眼前逗人玩,可爱有趣,但我认为它们更多是向人们讨食物。浩如烟海的长江是焦山碧绿的丝带,使焦山更加生机盎然,灵秀诱人。尤其是在这梅雨季节来到焦山,鸟鸣千啭,蝉吟不穷,流水淙淙,花香四溢,令人流连忘返。穿行于山水绿林间,阳光拥抱雨丝,透过浓密绿叶在湿漉漉的地板上落下斑驳的光亮,在积水处闪烁。江风伴随雨点,轻轻一吹,一阵阵透心的凉气拂面而来,身心凉爽,滋生一枚淡然的心念,收获一份人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愉悦感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焦山不高,却拥有钟灵毓秀之美。这里的古木碑林、亭阁古寺梵音、佛楼钟声、炮台旧事、大江波涛,甚至每一片绿叶、每一泓清泉,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纯净之美和文化历史的丰厚之美,让我在心底有来焦山行不足和看不足的感慨。回去之后,想起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多希望我能在梦里,一夜飞度千万里,踏波渡过长江水,“脚著谢公屐”,登临焦山的每一处令我心存向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