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红色记忆】海陆丰创建农民武装的艰辛历程
  • 2024-07-27 10:20
  • 【字体:    

○林煜琮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2年6月,在党的领导下,彭湃开始在海陆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在组织农会时,农民需要自卫的内容已列入农会纲领,但其时未组织农民武装。1923年1月成立了海丰县总农会。6月,成立陆丰县总农会。接着,彭湃又先后到惠阳、紫金、五华县等地开展农民运动,这些地区的部分农民也组织了基层农会。

7月26日至8月5日,海陆丰两县两次遭强台风袭击,风狂骤雨下,海潮猛烈上涨,造成了老百姓的财产严重损失,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两县农会在彭湃主持下,通过“至多三成交租”的决议,并发表《为减租而告农民》的公开信,组织广大农民为实现减租进行斗争。海丰县长王作新和地主豪绅十分震惊并反对。于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便展开了,他们密谋计划,于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派军警镇压,张贴布告取缔农会,通缉彭湃等农会干部。杨其珊等多位农会干部被捕。陆丰县长罗辅平也在全县贴出布告,宣布农会为非法组织并查封农会,总农会干部被迫暂避,部分乡、约农会干部被传讯或拘留罚款。史称“七五农潮”事件。被捕的农会干部被禁锢了近半年,经彭湃等人多方奔走营救,反动政府迫于压力释放了杨其珊等人。

“农民要求武装甚迫切”,在前期农运中遭受挫折的多数农民群众吸取了惨痛教训。事后,他们问彭湃:“你有没有枪?别的可不用说。”如此形势下,彭湃深感必须成立农民自己的武装,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他特别强调:“当此镇压反革命之时,农民非有武装不成,而且农民协会之根本亦非农民武装不成。”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了,由彭湃任主任。在40多天的学习时间里,彭湃对军事课很重视,安排学生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进行十天的军事训练。此后历届确定,均设有军事训练教程。

8月,广东成立农民自卫军,也称农团军。彭湃任团长,徐成章任指挥。农民自卫军编为20余个分队。进行军事训练、警戒任务和宣传任务。10月底,自卫军完成军政学习,被分配到广东各县,成为建立农会和农民武装的骨干。

1925年春,广宁、海丰、花县、东莞、顺德等县皆组建了农民军事组织。

在第一次东征后,海丰、陆丰都建立了农军教练所,周恩来连续派来10余位黄埔军校学员,担任两县农军教练所军事教官,或是农军总队(后为大队)、中队领导人。另外还有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毕业的一部分海陆丰籍学员,回到海陆丰参与农军工作。这些学员,他们大多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对党忠诚,恪守职责。他们参照黄埔军校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培训教导学员、农军常备队员学习军事知识和基本操法。

3月16日,在周恩来的协助下,彭湃以东征军先遣队为基础,扩充成立“海丰农民自卫军”。林甦担任党代表,李劳工任总队长(初时称总队,后称大队)。人数约六千余人,驻地桥东林祖祠。从事训练后,一批驻汕尾,一批驻海城。

5月初,在中共海陆丰特支的安排下,李劳工到陆丰组建农军,成立陆丰农军总队,李劳工任总队长。各区先后设立人数从几个人至十人不等的常备农军小队。名称为:“农民自卫军后备队”。至第二年,农民运动影响越来越大,全县农民武装已约有四五千人。

10月29日,中共海陆丰特支改组为海陆丰地委,彭湃任书记,林甦、余创之任委员,农民自卫军大队长改由吴振民担任。

为更好发挥农民自卫军的作用,周恩来、彭湃十分重视脱产农军和非脱产的乡村农军,总结之前建立农民自卫军的经验,加强军事训练,加大战斗力,成为参加国民革命斗争和保卫农民协会的重要武装力量。

1926年,按省农民协会章程,中共海陆丰地委合并整编海陆丰两县的常备农军总队,公开名称为“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大队”。经广东省政府核准编制与供给,农民自卫军大队下设2个中队,代替驻防军分驻海陆丰两县,维持社会治安。

同年冬,陈炯明残部余党勾结海陆丰地主武装组织“讨赤军”,以杨作梅、罗一东等为首纠集在陆丰西北区的黄塘、西山、剑门坑、上砂等地,建立反动据点,与香港的陈炯明紧密联系,图谋攻占海陆丰,破坏革命。

敌人如此嚣张,中共海陆丰地委决定由吴振民、余创之等率领农民自卫军,同时调集西北各区、乡农军,一起歼灭“讨赤军”。

经过吴振民、余创之等人的详细商议,做好兵力部署和作战方案。农民自卫军迅速出击,运用奇兵战术,连续在西山、黄塘、剑门坑向敌人进攻,消灭了这些地方的地主武装。

12月21日,海陆丰农军和五华县农军组成三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分成四路进攻上砂,长驱直入,敌军被迫缴械投降。如此,盘踞在西山、黄塘、剑门坑、上砂的反动武装被先后歼灭,农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同时,因广东革命形势严峻,海陆丰地委举办党员训练班和农军模范队,拟加强革命的力量。海陆丰地委特派余创之担任党员训练班的教导并训练农军模范队。

课堂上,余创之以亲身经历的经验,结合目前革命形势,教育学员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必须掌握武装,锻造善于斗争的本领,不断在斗争中成长提高。为海陆丰革命起义的队伍播下了种子,逐步形成一支有力的革命武装力量。

1927年5月1日,海陆丰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农军大队以激昂的斗志投入了武装起义。同时林甦和杨石魂亦在普宁发动武装起义。随后,惠潮梅各县农军撤往陆丰县新田。中旬,潮汕地区部分县地委负责人在新田举行会议,决定合编为“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同时成立中共前方委员会,吴振民、余创之、杨石魂、林甦、陈魁亚、李运昌、林国英等为前委委员。

不久,根据海陆丰地委计划,林甦、余创之和总指挥吴振民等人,率领救党军先往五华,后北上江西、湖南。部队行至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后,与此前到达的北江农军及汝城农军汇合,暂驻汝城。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两地农军合编为一个师。救党军与当地农军整编成一个师,番号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广东农军编为第一团,准备在汝城就地参加暴动。8月7日,在汝城战斗中,我方失利,损失惨重,吴振民中弹牺牲。其他干部战士突围后,分散陆续回到海陆丰,继续投入革命斗争。

8月17日晚,彭湃代表省农民协会慰问海丰农民自卫军,他在《慰劳农军词》中强调:“我们要革命,一定要武装起来!农民必须有了武装,然后革命才能成功。因为我们的敌人,也是有武装的。我们要打倒敌人,就要先武装自己。”并且提出:“要使各省各县都要有农军组织,使全国的农民都武装起来,以求得真正的解放。”

9月初,为接应起义军,并为把握大好时机,中共海陆丰地委、决定第二次武装起义。地委在海陆丰原有区乡精干农军的基础上,两县分别建立常备大队,称为“工农讨逆军”。

8日,陆丰农军不攻而胜,拿下陆丰城,海丰农军攻克海丰城。起义胜利了。

不久,为准备举行第三次起义,中共海陆丰县委根据彭湃的指示,将海丰、陆丰的主力农军分别组建为工农革命军团队。

11月,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13日召开陆丰全县工农兵大会,18日,海丰县工农兵大会开幕。海陆丰根据地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两县分别成立苏维埃政府。

下旬,按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决议,县、区、乡的工农武装一律改称赤卫队。陆丰县赤卫队长许国良,海丰县赤卫队长黄强。

1928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分别从海上、陆上四面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海陆丰农民武装与红二师、红四师等并肩作战,进行不折不挠的革命斗争。

1929年春,为保卫海陆紫、陆惠边区根据地,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七团,团长彭桂,政委黄强。继续向敌人展开武装斗争。两县苏维埃政府分别在山区恢复办公。

10月初,第四十九团在海丰黄羌朝面山成立,大部分成员由工农革命军或赤卫队员加入组成。

1930年,在新的革命形势下,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党组织、政府机构合并,创建海陆紫苏区。至1932年秋,广东军阀调集兵力加紧对苏区的“围剿”,海陆紫县区域基本被敌人占领。武装斗争到此暂时停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彭湃、张威等率领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为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巩固保卫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保卫海陆紫、陆惠边区根据地,许多农军队员抛头颅、洒鲜血,相继壮烈牺牲,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在海陆丰革命史上谱写了一页悲壮而辉煌的篇章。

纵观海陆丰农民武装创建的艰辛历程,它是彭湃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彭湃以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体现,同时也是斗争的需要;在农民运动中,农民武装积极投入革命斗争,紧密地配合主力红军,为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巩固和扩大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彭湃文集》

2、《陆丰革命史》

3、《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

【红色记忆】海陆丰创建农民武装的艰辛历程 1,722,018,000,000 3acefb286f3d4dfcba2e5327e5313af5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